蘇波委員建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秘書處獲悉,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向大會提交了題為《深入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的大會發言。

蘇波委員在發言中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9年七項任務中,第一項就是“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目前全球高新技術激烈競爭博弈的核心領域。

蘇波指出,2010年我國製造業產出以佔全球製造業19.8%成為第一大國,2017年佔比達到28.6%。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經過多年持續科技投入和創新發展,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高速軌道交通裝備、新一代通信裝備、發電和輸變電裝備等一批重要領域產品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工程施工裝備等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發展。

然而,蘇波同時指出,我國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一些高新技術和高端裝備供給不足,航空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高端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及產業化體制機制不健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核心基礎零部件(如高端芯片)、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工業基礎技術(簡稱“四基”)等瓶頸突出;製造業發展質量、效能、效益不高;高端創新人才缺乏;參與全球化競爭和經營能力不強。

為深入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蘇波委員在上述發言中提出瞭如下建議:

一、著力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集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要不斷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要緊緊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推動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研究發展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生物技術、量子計算與通信等前沿技術與產品;要加強高端芯片等“四基”及短板裝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

二、積極推進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與改革,逐步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以智能製造為主線,大力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持航天、高鐵、5G、電力等裝備創新發展,繼續保持技術領先;新能源汽車、海工裝備、機器人等領域由同步發展向技術領先邁進;加快發展大飛機及航空發動機、高檔數控機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短板裝備,不斷縮小與強國差距。二是規範化解產能過剩。大幅減少各級政府直接配置資源對過剩產能形成與退出的影響,加快建立完善主要依靠市場競爭化解過剩產能的體制機制。三是推進製造業優質、高效、綠色、協調發展。大幅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不斷提升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培育發展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著名品牌、優強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全球製造業的合作交流與協同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深入推動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國際產能合作,規劃引導好製造業產業鏈全球佈局和有序轉移;加大“引進來”力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實現合作共贏;堅持國際化發展,以中國製造創新發展成果為全球技術進步和後發國家工業化作出新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