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祝賀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以下分享其工程建設的主要八大亮點:

1 電站選址合理,兼顧二期開發。

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地面開關站及中控樓等建築物組成。上水庫為天然盆地、下水庫位於潦河支流秀峰河上,充分利用了站址區的地形地質條件,選址合理;科學選擇水工建築物結構型式,上下庫大壩因地制宜選用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混凝土重力壩及碾壓混凝土重力壩三種壩型,設計安全可靠,運行便利;具有周調節能力,運行方式靈活;可利用已形成的上、下水庫,進行二期開發,建設相同裝機容量的二期電站,同庫開發,規劃先進,經濟合理。

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2 電站輸水及發電系統設計合理,機電設備性能優良

電站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輸水系統和發電系統對電站綜合效率的影響,以電站綜合轉換效率最大化為目標,結合站址特點進行優化設計,同時嚴格控制機電設備性能指標,機電設備選型好。根據電站2017年實際發電、抽水電量,扣除上水庫天然徑流和年初、年末水位差影響,機組綜合循環效率達83.54%,遠高於設計值78%;同時考慮電站廠用電等損耗,電站綜合效率為82.12%。

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3 首批實現數字化電站的建設和應用

在工程三維設計基礎上,全面應用三維建模、基於資產全壽命週期管理和技術狀態管理等先進技術,建設完成了基於全景信息三維模型的數字化電站系統,通過工程編碼、數字化移交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建設數據的數字化移交,大大提高了工效及施工工藝質量,完整地保留了工程建設基因,建設成“電站級工程數據中心”和相關應用體系,為電站建設、運維管理模式帶來了革新,實現了電站運維管理的數字化、可視化和高效化,為電站全壽命週期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同類工程中的標杆。其中,《水電水利工程三維數字化設計平臺》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2012年一等獎和2013年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水電行業優秀計算機軟件一等獎”。

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4 研究採用分區複合防滲技術

針對上水庫地形條件差、庫區斷層發育且滲透特性複雜、滲透危害大等防滲不利因素,在對水文地質條件、建築物運行要求等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水文地質分區和防滲功能分區設計,根據不同分區的防滲要求綜合採取了以混凝土面板+帷幕灌漿為主和以庫底土工膜(黏土鋪蓋)+固結灌漿為輔的綜合防滲技術,防滲方案設計合理。上水庫最大實測滲流量約為20 L/s,遠小於設計值170 L/s,水庫防滲效果良好。依託本工程進行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滲控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6年度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洪屏電站入選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5 半年內完成了四臺機組整組調試並投產。

根據蓄能電站機組分部調試、整組啟動調試特點,加大與網、省電力公司協調,細化調試方案,合理安排調試項目,細分調試風險,並採取有效的風險管控措施,創造了在6個月內4臺機組均一次啟動、一次併網、一次抽水、一次15天試運行成功,且調試期間未發生一起保護誤動事故的抽水蓄能電站啟動調試的新記錄。

電站4臺機組投運後以來,2017年機電設備運行穩定、可靠,機組發電、抽水啟動啟動成功率分別達到99.92%、100%。機組運行初期啟動成功率處於國內同類電站領先水平。

6 發電電動機軸與轉子中心體採用整體結構

電站發電電動機上端軸、轉子中心體和下端軸設計為整體結構,總長為10302mm。結構設計過程中,在滿足功能前提下,有效考慮了電站主廠房橋機起吊高度的要求,同時在加工工藝中採用了靜壓軸承新技術,滿足了高精度加工要求。通過採用發電電動機軸與轉子中心體整體結構,減少了設計交接面,現場安裝工序簡化,安裝工期節省,軸系精確調方便,機組運行平穩。

7 創新工程建設檔案管理模式

自工程開工,洪屏公司創新實施“六堅持”管理模式到電站工程檔案管理中,堅持每年制定檔案工作目標和計劃、堅持每月召開工程檔案例會、堅持每季度進行檢查考核、堅持開展年度考評機制,堅持召開年度工作總結會議,堅持分管領導參加檔案工作會;採取“文件包”管理模式,將單位工程劃分表和檔案分類表有機相結合事先建好“文件包”;歸檔管理採用“階段制”,並將檔案管理“QC”成果用於實際工作,自電站投產發電僅用10個月時間完成了全部項目文件的收集、整理、歸檔,提升了項目檔案管理水平。

8 環保水保工程效果顯著。

工程建設中把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措施相結合;把節才、節地等與設計優化相結合;把專項設計與專業隊伍施工相結合,做到四節一環保與工程建設“三同時”,通過優化渣場、上庫石料廠等措施,實際用地較規劃用地節約235餘畝。工程建設各項環保水保方案及設施實施後,擾動土地整治率99.7%,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8.1%,土壤流失控制比達1.43,攔渣率為95%,林草植被恢復率99.2%,林草覆蓋率40.5%,各項指標優於防治目標要求,把工程建設成了綠色生態、名木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電站工程,並與國家森林公園協調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