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黃楊卷葉螟防治不再難,只需做好以下幾點

黃楊絹野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全國分佈廣泛。主要以幼蟲為害大葉黃楊、瓜子黃楊、廬山黃楊、雀舌黃楊、冬青和衛矛等。此蟲具有突發性,輕者影響正常生長,重者葉枯脫落,造成光禿枝,致幼株死亡。

【1】形態識別

1、成蟲:體長14—19mm,翅展33—45mm;頭部暗褐色,頭頂觸角間的鱗毛白色;觸角褐色;下唇須第1節白色,第2節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節暗褐色;胸、腹部淺褐色,胸部有棕色鱗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閃光,前翅前緣褐色,中室內有兩個白點,一個細小,另一個彎曲成新月形,外緣與後緣均有一褐色帶,後翅外緣邊緣黑色褐色。

2、卵:橢圓形,長0.8—1.2mm,初產時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為淡褐色。

3、幼蟲:老熟時體長42—6mm,頭寬3.7—4.5mm;初孵時乳白色,化蛹前頭部黑褐色,胴部黃綠色,表面有具光澤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較大黑斑,三角形,2塊;背線綠色,亞被線及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線淡黃綠色,基線及腹線淡青灰色;胸足深黃色,腹足淡黃綠色。

4、蛹:紡錘形,棕褐色,長24—26mm,寬6—8mm;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絲綴葉成繭,繭長25—27mm。

【2】發生規律

四川南充地區一年發生5代,上海、江蘇和浙江地區一年發生3代,華北地區一年發生2代,均以幼蟲在綴葉中越冬。華北地區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越冬幼蟲活動為害,5月上旬為盛期,5月中旬在綴葉中化蛹,蛹期9天左右。成蟲有弱趨光性,日伏夜出,雌蛾將卵產在葉背面,卵期約7天。幼蟲共6齡。上海地區幼蟲為害期,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以第二代幼蟲發生普遍,為害嚴重。若防治不及時,葉片蠶食光,植株變黃枯萎。9月下旬幼蟲結網綴葉做包,在包內結薄繭越冬。

【3】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該蟲寄主僅限於黃楊科,且成蟲飛翔力弱,遠距離傳播主要靠人為的種苗調運,因此搞好檢疫,杜絕害蟲隨苗木調運而擴散,可有效控制該蟲蔓延危害。

2、搞好人工防治:

(1)冬季清除枯枝卷葉,將越冬蟲繭集中銷燬,可有效減少第二年蟲源。

(2)利用其結巢習性在第一代低齡階段及時摘除蟲巢,化蛹期摘除蛹繭,集中銷燬,可大大減輕當年的發生危害。

(3)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

3、合理用藥:用藥防治的關鍵期為越冬幼蟲出蟄期和第1代幼蟲低齡階段,使用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500倍液+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進行噴霧,還可推廣使用一些低毒、無汙染農藥及生物農藥,如阿維菌素、BT乳劑等。

4、保護利用天敵:如凹眼姬蜂、跳小蜂、寄生蠅等。

大葉黃楊卷葉螟防治不再難,只需做好以下幾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