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丈量黃土,心繫大山的“牧羊人”情歸何處


千里歸途 | 腳步丈量黃土,心繫大山的“牧羊人”情歸何處


深冬,甘肅東鄉山坳裡,大雪彷彿將天地連成了無窮盡的白色迷宮,零星生長著的旱柳、榆木讓此間猶顯沉寂。山坡上,悠然走來一群羊,成了這冬日即景裡別樣的活力。

這是鄉民馬忠華趕上山吃草的羊群,他在這山溝裡養了20多年羊。

年關將近,到了羊肉最肥美的時候。不過,早早找到馬忠華的不是各路羊販子,而是碧桂園東鄉扶貧工作組(下稱“扶貧組”)。他們以每斤高於市場價兩塊錢的好價錢,一次性收購了35只。2018年出欄了七八百隻羊,馬忠華預測,有了碧桂園的幫扶採購,來年這個數字可以輕鬆破千。

“東鄉羊的品牌樹立起來,讓外界嚐到好品質,市場自然就打開了。”扶貧組組長張韜說。東鄉族自治縣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也是碧桂園整體幫扶的全國14個貧困縣之一。2018年4月,由張韜帶隊,一支14人的扶貧組紮根東鄉,集團累計投入4000餘萬元,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千里歸途 | 腳步丈量黃土,心繫大山的“牧羊人”情歸何處

不到一年,這支扶貧隊伍就走遍了東鄉24個鄉鎮的每一個角落,儘管經歷過數不盡的困難和艱辛。

找到脫貧“領頭羊”

馬忠華祖祖輩輩都養羊,他7歲起跟著長輩放羊。他說,羊寄託了東鄉人對生活的憧憬。山大溝深的東鄉土地支離破碎,路險坡高,造成了極大的出行困難,卻也因為十年九旱的高原乾燥氣候,出產高品質牧草,培育出了名聲在外的東鄉羊。“這裡苦,就靠養羊過日子,再種一點土豆。養羊掙錢或者不掙錢,我都必須養,因為沒有羊,人們生存不下來。”馬忠華愛護新下的羊羔就像對小孫女一樣。

“我們的羊都放到山上吃草去了,它每天都在鍛鍊,就像運動員,肉就瓷實。”馬忠華恪守祖祖輩輩侍弄羊的方法,不給羊投餵含激素的飼料,寧願花更多時間等待自然養成。“吃草的羊,肉再老,吃著牙齒底下都覺得香”。

養殖規模逐年擴大,馬忠華請了7個羊倌,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日薪100元、平均年收入有三四萬,直接帶動7個家庭跨過貧困線。“現在一隻羊能多賣六七十塊,我們以後就多養、多賣、多帶動,讓那些在外打工幹不下去的人,到我們這裡來。廠子大了,肯定需要更多人,就多吸收些貧困戶進來。”

千里歸途 | 腳步丈量黃土,心繫大山的“牧羊人”情歸何處

張韜說,馬忠華們,就是東鄉脫貧的“領頭羊”。

消費帶動養殖

在西北地區,手抓羊肉館幾乎隨處可見。2007年“東鄉手抓羊肉”註冊成為東鄉縣乃至臨夏州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的品牌,是東鄉風味的金字招牌。

扶貧組進駐東鄉後,第一個幫扶的產業也是東鄉羊。去年“雙11”,碧桂園在廣東順德舉辦“愛在東鄉”慈善晚宴,現場推介品鑑東鄉羊,結果當場被認購6000只,後續總數則超過一萬隻。

整個12月,張韜帶著扶貧組分4隊連日奔赴在收羊路上。他們早上8點啃幾個路邊烤餅就出門,趕路下村,要在品質參差的羊裡儘快選中合適的羊,體重在55斤至65斤之間,肥瘦適度且不羶的羊肉更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習慣。

千里歸途 | 腳步丈量黃土,心繫大山的“牧羊人”情歸何處

收羊的場面熱火朝天,村民們難掩興奮。扶貧組將符合條件的羊一一過秤,記錄重量,做好標記,打上耳標,裝車運往清河源。第二天羊將被統一屠宰,排酸12小時後分割包裝,依託碧桂園旗下的鳳凰優選、碧鄉等平臺,用順豐冷鏈發向全國,買家3天后就能吃上地道的東鄉羊。

為了帶動農戶的積極性,扶貧組給出的羊收購價每斤比市場價高兩塊,建檔立卡貧困戶每隻羊還能多拿60元補助。根據估算,相關產業大約能鏈接3000戶貧困家庭,幫小戶增收600~900元,幫大戶增收3000~5000元。

教育扶貧是根本

龍泉學校建在龍泉鎮的最高處,是鎮上最大的學校,小學和初中共9個年級,1119名學生。近年學生數量激增,校舍問題突出,成了校長唐彬心裡揮之不去的遺憾。一間小教室坐60多個學生,外面下雨裡面漏雨,一間宿舍塞41個孩子,一家的娃共用一張床。

龍泉是東鄉底子最薄弱的鄉鎮之一,也是碧桂園扶貧東鄉的起點。2018年4月16日扶貧組入駐,5月22日工程開工,10月12日舉行交接儀式,交付使用一棟教學樓和一棟學生宿舍,原有校舍內外也粉刷一新,耗時僅半年。援建後的龍泉學校可針對龍泉及周邊5個鄉鎮擴招200名學生,並解決316名學生的住宿問題。

參與捐建龍泉學校是張韜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覺得橙色的新校舍特別鮮豔溫暖。“將來,我帶小孩過來,會很自豪地說,我是幫著一層層蓋起來的。”

“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最根本的扶貧之策。”這是扶貧組的思路。在教育扶貧上,除了捐贈1700萬元用於改善龍泉學校的基礎設施,碧桂園還拿出100萬元成立助學基金,持續三年資助全縣貧困戶學生完成學業。

每次去學校送物資,是扶貧組成員難得的輕鬆時刻。雪後的一天,我們跟著張韜去龍泉鎮的馬場小學慰問。簡陋校園裡,雪簇在枯枝上,像潔白的棉花。孩子們的純潔眼神、稚言稚語叫人豔羨。也許,他們之後有機會走出大山,又帶著知識和經驗回到這裡,參與振興家鄉。

在碧桂園幫扶的全國9省14縣,類似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模式,每一天都在不斷探索,不斷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