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今年春節檔,中國第一部正統意義上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成為票房黑馬,那麼,《流浪地球》到底有什麼魔力,讓觀眾對其有如此的偏愛?

其實,從《流浪地球》的演員團隊就可以看出。

四大主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其中,只有李光潔因為“TF老boys”組合而有點人氣,屈楚蕭和趙今麥都只是初出茅廬的小演員,吳孟達雖然微博粉絲不多,其名氣卻也是他們之中最大的,遺憾的是,吳孟達卻是處於半隱退狀態。


“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沒有流量的加持,只依靠中國電影人對電影的熱愛,拍攝出了這部人間精品。

我們知道: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產品為王正在崛起。

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產品。

從什麼時候開始,“流量”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信奉推崇?

2013年,《致青春》上映,創下7.19億元的票房,登上了當年票房排行榜第三的成績,自此,開啟了中國電影市場“IP+流量明星”的模式;之後,小時代系列上映,一眾俊男美女,加上狗血劇情,其票房卻也足夠一騎絕塵,中國電影市場的流量時代到來。

之後,一眾足夠優秀的影片——《嘉年華》、《血觀音》等,卻也因為沒有流量明星的加持而票房慘淡。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流量為王,優質的產品真的無法存活了嗎?”

2016年開始,《湄公河行動》收穫了11億票房,榮登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六的成績,給那些仍然願意為中國電影事業奮鬥的電影人們吃了一個定心丸。2017年暑假,沒有小鮮肉,只有鐵骨錚錚的硬漢的《戰狼2》席捲56億票房,讓流量大驚失色。人們終於發現,原來流量,真的不是保證。只有產品,才是銷量的保障。


“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說回產品,同樣如此。

金立手機的倒閉就在於其過於沉溺於“流量為王”的幻境。

也許眼紅於OPPO、VIVO的明星代言搭建起來的市場份額,金立也積累了一大票的代言人。從劉德華到馮小剛夫婦,從余文樂、吳剛到薛之謙,金立為了用代言人來吸引消費者,也可用一句“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


“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事實證明,沒有優質的產品,即使有眾多的流量,也只是銷量的虛假繁榮,而金立也終於死在了流量之路上。

無獨有偶。

蘋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風靡?

雖然初代iPhone發佈之後,就因為其觸摸屏而風靡全世界,但蘋果真正走入中國卻是在iPhone4時期。從進入中國市場之後,蘋果的市場份額一直佔據市場前列,即使蘋果手機的價格高昂。


“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那個時候,有那麼一批人願意為蘋果手機而狂熱,他們省吃儉用只為買一臺蘋果手機,甚至在社會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惜賣腎來換取蘋果手機的使用權,因此,在中國,蘋果手機有另外一個稱呼:“腎+第幾代的代數”,如腎6。

人們願意購買蘋果手機,除開少部分人追求奢侈品的攀比心理作祟,更多的人都因為蘋果手機的性能優異,且每一代蘋果手機都有一些無法替代的創新點,而這些創新點,足以成為蘋果手機的差異點,走在其他手機品牌的前列。

但是,隨著喬布斯的去世,蘋果似乎已經呈現了頹勢,在中國市場的口碑已經大不如前,市場份額也呈現了極大的下降趨勢。

根據最新的市場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手機市場份額排在前列的品牌分別是:華為佔據26.4%,OPPO和VIVO各佔據了19.8%和19.1%的份額,其次是小米,擁有13.1%的市佔率,而蘋果的市場份額,已經跌破了10%。蘋果手機的帝國正在瓦解。


“流量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有人說,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已經失去了它的創新力;失去了創新力的蘋果,還能走多遠呢?

流量已死,產品力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