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甜姐儿”的华丽转身


黄宗英1925年7月1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表演艺术家,作家,曾主演《甜姐儿》、《幸福狂想曲》等;著有《黄宗英报告文学选》、《半山半水半书窗》、《上了年纪的禅思》、《归隐书林》(合著)等。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弟弟黄宗洛皆为表演艺术家,人称“卖艺人家”。

16岁青春年少时,她跟随自己的大哥话剧演员黄宗江,从天津来到上海职业剧团打杂。有一次剧团演曹禺的《蜕变》,扮演姨太太“伪组织”一角的演员因病未到。导演看黄宗英精乖伶俐,于是临时让她取代,她就此就登上了话剧舞台。1943年,黄宗英主演的喜剧《甜姐儿》风靡上海滩,娇美柔媚的大小姐形象深入人心,“甜姐儿”从此也成了她的雅号。

1946年,21岁的黄宗英与谢添合演电影《追》,成功从舞台上步入银幕中,引起了许多关注。电影明星赵丹青睐她的气质,邀请她合演陈白尘编剧的《幸福狂想曲》。戏假情真,两人结为伉俪,风雨同舟32年,直到赵丹病逝。1993年,黄宗英又与冯亦代来了一段旷世的“黄昏恋”,两人相伴到冯亦代生命终结,那也是后话了。


中国电影史上有黄宗英的位置。许多影迷认为,她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娇弱和妩媚。这种特质也许妨碍了她出演一些较为“无产阶级”的角色,却也让她在银幕上流露出无可抗拒的时代风情。1956年,她演出了电影《家》中梅表姐一角。这个美丽、哀婉的人物仿佛是为当时的她量身定做一般,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白杨(右)与黄宗英宣传购买公债 当然,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之叹,古今皆然。佳人别有怀抱,黄宗英18岁结婚,18天后新郎病故;1946年她与大哥黄宗江的燕京大学同学程述尧结婚,不久与赵丹合演《幸福狂想曲》堕入情网,1947年底离婚,次年初与赵丹结婚。程述尧的第二任太太是上官云珠,他们夫妇跟赵丹夫妇一直是朋友。

黄宗英上世纪50年代改行当了作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她16岁就被大哥招往剧团工作,从打杂开始干,想挣钱给哥哥弟弟贴补学费。她虽然只读过两周高中,却不乏写作天分,也有家学渊源。黄宗英1946年就开始发表散文,1953年用坐月子的时间写成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


黄宗英于1945年在天津 黄宗英演的《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乌鸦麻雀》等影片,都可圈可点。她之所以转行,还有个原因:新中国的银幕,工农兵渐成主流,她那种“娇”、“骄”还略有点“妖”的气质,演小姐少奶奶适合,姨太太也行,却是很不无产阶级。解放后,来自老上海的演员们,都面临同样的困惑和忐忑,他们靡丽、摩登的洋场气息,跟新时代的审美标准真有点天然的格格不入。所以,当上官云珠1955年成功饰演了《

黄宗英生于1925年,按说解放时也只24岁,可她的气质,就是有股书卷气跟迷离、柔媚味道的混合,很显“旧”。所以她来演《家》的梅表姐,真是恰到好处,那份哀婉、凄伤,换个人还真不容易拿捏好。

其实,黄宗英并不娇气,还相当能吃苦。上世纪50年代末她深入农村采访,啃咸菜、睡大炕、干农活,绝不敷衍;57岁时在原始森林与科研人员同住帐篷3个月,采访女科学家徐凤翔,出发前还写好了遗书。报告文学《小木屋》和此后拍摄的同名电视片风靡一时,使徐凤翔建生态定位观察站的理想得以实现;1994年黄宗英再上西藏,登临五千米山峰,高原反应严重,从昏迷中一醒来,又直抵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上世纪80年代初,黄宗英以《大雁情》《小木屋》等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连冠,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我最喜欢的篇目,则是她1978年刊于《人民文学》、怀念上官云珠的《星》。当年读惯了铿锵粗糙的“文革”体,乍一见这么声色俱佳的文字,写的又是凄艳悲情的明星,真是看得如痴如醉。黄宗英写得撕心裂肺,哭肿了眼睛,《星》真切、锋利也婉转,有对世态人心的把握,有文革刚结束时许多不得已的欲言又止,更有饱蘸的真情和义

她的行文有信马由缰的活泼、天真,虽然有时稍嫌随意、芜杂。但这正是她文字的个性,或许也是她性格的投射。黄宗江觉得妹妹的文章,有时会发嗲,“好像是在和读者谈恋爱”。老伴冯亦代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她,觉得她是“70岁的人,17岁的脾气”。她性格里定然有好奇好强、率真浪漫和任情任性的一面,所以演员中绝少有人像她能这么一扭身成为知名作家,也很少有人直到晚年还如此被公众关注。

她活得斑斓、跳跃,所以不断有佳话,也有困扰:上世纪 80年代下海办公司,经历诈骗,被养子周伟告上法庭;上世纪90年代与翻译家冯亦代黄昏恋,68岁再次结婚,完成一系列新作品集;2005年出版《纯爱——冯亦代黄宗英情书》仍备受瞩目……


1991年10月30日,高集、高汾与黄宗英为夏衍祝92大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