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又名斑竹園橋,地址在白雲區沙文鎮斑竹園村。1980年在橋下出土《永安橋建橋碑記》。永安橋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距今已逾200年。橋身堅固,自今也擔負著貴陽通往川渝方向的運輸使命。由於從新修了新路,所以來往的車輛不是很多。圖為斑竹園河石頭防護邊的“橫生枝節”。
橋屬於單孔石拱橋,東面三分之一的橋身已經被新修的防洪堤遮擋,看不見真身。目測長約10米,寬約8米,高10米左右。橋拱下方用石塊從新加固了兩層,畢竟確保運輸安全還是第一位的。
站在馬路中間看永安橋,由於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日新月異,加之人口激增,許多古時沒被開發的山頭被夷為平地,很多難以逾越的山坡被挖穿建了隧道,故此橋在現在看來,多少有些平凡,殊不知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要修建一座這樣的橋樑得花費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
文保標示牌,風吹日曬,車輛行駛過捲起的滾滾塵土以及飛濺起來的泥水沾滿全身,道路兩旁的樹木也失去了它本來的顏色。
河道兩邊防洪堤上新修了防腐木護欄以及水泥路,在遠處還有石桌石凳,可供附近的或者來此遊玩的人們休息。可現實是,在此晃盪的除了本尊,再無他人,附近的居民似乎對這個不太“感冒”但是偶爾出現陌生人在前邊溜達,他們也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座橋年代久遠........
南邊橋頭左轉往下沿著幾級石階,白色牆上整齊地書寫著斑竹村幾個紅色的大字以及永安橋的簡介,過道上則建著一口北方常見的水井,親自上陣,拿著手柄上下壓了壓,出水量還蠻大,水質昏黃,估計只能洗洗拖把之類的。
橋身之所以屹立200多年而不倒,自有其原因,原來橋身石頭與石頭連接處使用特殊的粘合劑粘結。原料取自當地盛產的獼猴桃的藤條汁與糯米煮粥再伴以生石灰,凝結之後堅固異常。
目測沒有人來取水哦......
河岸邊木護欄以及白色的牆壁上整齊地懸掛著展示新農村新風貌的標語以及國家的價值觀。
水流不大,斑竹園明代為斑竹園堡,是貴州衛千戶所三百戶屯堡,規模比同處於白雲區川黔古道上的沈官堡規模還大。這裡川黔驛道所經,曾設置沙子哨和斑竹園鋪,至今沙子哨的地名還沿用至今。
橋邊生長著一棵小碗粗的野葡萄,五六年前,野葡萄和橋另一邊的沙掌樹在橋的正上方空中相會,名符其實的”連理枝“。本人以為是處於考慮影響交通人為分開的,後來打聽得知,估計是葡萄藤不堪重負,一或者是生長環境變得不理想,最終折斷。
沙掌樹上繫著紅絲帶,樹腳還有燃過的香燭紙錢的痕跡。國人就是喜歡附會,呵呵。
周圍大部分村莊已經搬遷,原來的地方被建為大數據運算處理中心。
時任民國貴州主席的周西城時期,曾計劃毀掉永安橋重建,終因橋身堅固異常,複合設計需要而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