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一艘万吨级装巡,以铁血宰相命名的俾斯麦公爵号装甲巡洋舰


1896年4月,基尔港皇帝造船厂,一艘新式巡洋舰正式开工建造与以往的德国巡洋舰相比,这是德国海军第一艘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俾斯麦公爵”号。

该舰装备了4门24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分别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中;12门15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对称分布在船舷两侧;上层建筑两侧安装10门88毫米30倍口径速射炮,另外装备了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从外观上看,该舰的外型、武备和德国海军当时装备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非常相似,包括武器的型号和布置方式等方面都很一致,活脱脱一个后者的巡洋舰版本。

在防护方面仍然沿用了在"经远"级巡洋舰上应用的"铁甲堡+穹甲"的防御结构。水线装甲带厚200毫米,同时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线以下,顶部高出水面数英尺。

实际上严谨的德国人把"俾斯麦"号的防御体系设计成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综合体,可以将该舰看作一艘拥有水线装甲带的防护巡洋舰,或者说去掉水线装甲就是一艘防护巡洋舰。

与同期日本在英国订购的9700吨的"浅间"级装甲巡洋舰(当时最典型的装甲巡洋舰之一,装备4门203毫米主炮和14门152毫米副炮,航速21.5节)相比,"俾斯麦"号的主装甲带厚度比对方多出约25毫米,主炮也显然要大一号,但是速度却慢得多。

主要是因为复杂的防御体系和武器系统挤占了舰上宝贵的空间,使得该舰无法像英制同类军舰一样安装众多的锅炉。"俾斯麦"号主机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3500马力,与"浅间"级的17000马力相差甚远,最大航速只有18.7节,比前无畏舰快不了多少。

因为"俾斯麦"号的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德国巡洋舰,武备和防护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因此该舰直到1900年4月才竣工,工期长达整整4年。

到该舰服役的时候美、英等国更加快捷的新锐装甲巡洋舰都已经服役,该舰遂陷入了一种尴尬:如果作为巡洋舰执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她的速度太慢了。

如果作为战列舰,她的装甲又略显单薄(同期的战列舰装甲厚度至少要达到229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德国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装甲巡洋舰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俾斯麦"号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该舰在设计之初计划用于海外服役,因此在一战前的曾经被派往亚洲地区巡弋,很快转入预备役。战争爆发时老旧的该舰从预备役中再次入役,暂时作为海防舰使用。

但是落后的设计和糟糕的机械状态使其逐渐难以胜任巡弋任务,于1916年解除武装,先后转成训练舰和杂役舰,1919年出售拆毁。

标准排水量10690吨,满载排水量11461吨;舰长127.11米,水线长125.81米,舰宽20.42米,吃水8.46米;航速18.7节;编制621人。

2座双联装24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40倍口径副炮;10门88毫米30倍口径速射炮;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