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2014年12月14日之前,施正榮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甚至直到現在都很少有人知道他,然而就是這個瞧準發展江蘇省無錫市的"洋博士",悄悄地將中國光伏產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

施正榮1988年留學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馬丁·格林教授,個人持有10餘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2000年後,施正榮正式回國創業,他創建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成立不到5年後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施正榮以215億登上2006年的胡潤富豪榜,成為中國首富。

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施正榮

他從一位頻受外界質疑的創業者,變成了華爾街和媒體熱烈追捧的"有錢人",並被譽為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或許是因為公司成長的太快,讓施正榮有些迷失自我,在之後做出了許多失措之舉。

尚德電力之所以能這麼快上市有兩個原因:其一,尚德電力的主營業務是當時正受熱捧的光伏產業,其二就是國家的優惠政策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讓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了起來。

但好景不長,尚德電力就因為市場經歷了重大變故。裁員、減產、GSF反擔保騙局、尚德電力股價跌至1美元,面對退市壓力,這對於曾經的光伏巨頭—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來說是四面楚歌;80%以上的負債率,以及即將於3月到期的5.75億美元的可轉債,是尚德電力必須直面的難關。尚德電力面對的難關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但主要因素還是以下兩點!

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光伏產業

1. 光伏產業2015年之前都處於虧損狀態

太陽能的市場從來就沒有"剛性需求",只是剛好發展在各國政府在經濟較好時候拓展性選擇,政府需要補貼,市場才能起來,投資者和製造業才有錢可賺。只要政府停止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市場一定會產生劇烈動盪,因此在經濟下滑的時代,政府對這個產業的投資一定會慎重考量,所以市場容量和增長都會放緩。

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環保

環保背後的汙染,儘管當前有多種多樣的工藝來生產光伏電池,但光伏電池的主流仍是多晶硅電池。當前提純是生產多晶硅一個重要環節,金屬硅先轉化成三氯氫硅,再加氫氣一次還原,約有四分之一的三氯氫硅轉化為多晶硅,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尾氣,並有四氯化硅和TCS、DCS等副產品同時形成。而四氯化硅已經被列為高汙染,高環境風險的列表中!

其次光伏和半導體一樣都是週期性行業,這個行業最關鍵的就是成本,成本的降低依賴於規模的擴張。所以類似於尚德電力這種大型企業前些年來一直在拼命擴張,直到產能釋放時再看市場需求,如果產能過剩,各大光伏企業就要面臨虧損,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未來最大的贏家。於是地方政府和銀行就必須伸出援手保證自己本地的企業能堅持到最後。

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多晶硅

2. 施正榮投資子公司

2006年12月30日,一家名為"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下稱"亞洲硅業")的企業在青海省註冊成立。根據記者獲得的青海省商務廳文件顯示,這家公司由亞洲硅業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以下稱"亞洲硅業(BVI)"」和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其中亞洲硅業(BVI)出資4750萬美元,持有95%的股份,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

司出資250萬美元,持有5%的股份。

這是一家從事多晶硅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看上去,這家企業與施正榮本人並無關聯,但日後證明從一開始這家企業就由施正榮完全控制。據知情人士透露,亞洲硅業首任董事長王體虎與施正榮相識於澳大利亞留學期間,尚德電力內部通訊錄顯示,2006年和2007年王體虎還同時擔任尚德電力的副總裁,主要負責硅材料和高效太陽電池開發研究。所以亞

亞硅業有限公司一定和施正榮有著直接聯繫!

光伏界的“比爾蓋茨”曾經收入百億,如今卻淪落到無人問津!

尚德

尚德電力的失敗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並不意味著整個光伏行業的前景渺茫。經過近年來的調整,光伏發電量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消納情況持續改善,製造端仍保持增長趨勢,隨著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提升,我國光伏產業的前景還是比較可觀的。

雖然施正榮已經放棄了尚德電力公司,但將畢生精力都付諸在光伏行業的他一定不會輕易放棄這個行業,相信在行業回春的時候,朱正榮會繼續投身光伏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