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作者 / 曹樂溪

春節檔早已落下帷幕,而圍繞《流浪地球》以及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討論仍在繼續。幾天前,一位被營銷號稱為給《流浪地球》做特效的小哥,在社交媒體上火爆起來。很快,《流浪地球》片方及製片人龔格爾微博發聲表示,網傳“特效勵志小哥”並非特效團隊成員。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其實這部視覺效果恢弘磅礴的影片,背後承接視效的幾支團隊大部分來自中國。留意片尾字幕的觀眾會看到,片尾視效製作人員名單中,有200多人出自MORE VFX。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這個片子有2003個視效鏡頭,我們公司承接了800多個鏡頭,MORE VFX內部製作了400多個高難度的全CG鏡頭,”MORE VFX參與《流浪地球》項目的視效製片人蔡猛告訴娛樂產業。其中包括:

電影一開始北京冰封國貿/北京發動機壩體停車棚/礦區採石場;

救援隊行駛前往蘇拉威西發動機/發動機上運載車穿越大橋/發動機重起/劉啟在橋上看引擎火焰衝向木星/地球受衝擊波衝擊/劉啟、朵朵、TIM掉落橋下和最終地球獲救 ;

太空視角看地球發動機、臍帶氣流及衝擊波相關鏡頭;

電影結尾的幾年後,劉啟、朵朵、李一一再次踏上征程的部分。

另外,還有MORE VFX作為主控方協同韓國特效公司Macrograph一起製作的部份,比如王磊救援隊的冰原追逐、上海中心電梯內逃生、小分隊穿越晨昏線等,由視效總監趙浩強(Ahdee)做總體把控,並直接對接給導演郭帆。

在原著的科幻設定中,太陽即將毀滅讓人類不得不實施“流浪地球計劃”:通過1萬臺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晨昏線過後的永夜,被冰雪封嵌的北京和上海,人類地下城與壯觀的木星景象,這些宏大的世界觀架構的影視化效果令人驚豔。

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流浪地球的“冰封世界”

是怎麼做出來的?

據蔡猛介紹, MORE VFX 最早在2017年底接觸項目,但到實際走合同開始製作已經是2018年的3月份。為什麼考慮了這麼久?

“主要是本片的世界觀宏大,特效的製作量和複雜程度都比MORE VFX之前製作過的項目高出許多,所以片方和我們都需要時間做Breakdown及溝通,並從中找出最適合MORE VFX製作的鏡頭效果和工作量。”

“其實一開始接觸到這個項目,我是想離職的。”趙浩強開玩笑的說。

讓他犯難的一點是《流浪地球》宏大的科幻世界觀,在視效製作時無法找到前例參考。看過電影的觀眾也許會為故事前半部分的一組長鏡頭所吸引:鏡頭由一輛運載車的近景向外拉遠,先是拓展至北京礦區,然後是單個發動機,更多引擎,中國版圖,直到穿越雲層看到整個地球與浩瀚宇宙裡的空間站,以這樣的視角審視世界,人類渺小如一粒塵埃。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像這種從微觀到宏觀都有的世界觀,比例如何把控,如何同時滿足近景、中景、遠景的景別,我們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模型,比如近的地方用特效呈現更多細節,包括被破壞過的痕跡等等。”趙浩強解釋道。

“最重要的是儘可能快的把不同元素組合起來,我們不做出一個樣板,導演很難最終確定這個是他要的,中間肯定有很多要修改的過程。所以我們在LAYOUT還沒有通過的時候,就開始抽取這鏡頭的一些段落進行燈光渲染測試,除了可以提早讓視效和CG總監知道技術的困難點和看到最終可能的效果外,對於LAYOUT的推進也很有幫助。因為導演可以同時結合LAYOUT中簡模代表的鏡頭節奏和最終的畫面效果示意,做更綜合的考量。”

時間緊,特效量大,技術上如何突破限制,怎麼去分配資源是很大的問題。蔡猛告訴娛樂產業,硬科幻影片中的很多元素在現實中不存在,所以如何做出相對真實、可視化的效果讓觀眾接受也是難點。

由於MORE VFX是在電影拍攝完成後介入項目,因此在準備期就要密切與導演團隊、美術團隊進行溝通與磨合,以掌握導演希望在每個場景和段落呈現出的效果。

“導演會先透過設計稿來形容,但真正在鏡頭運動起來時,視覺表現力上能不能達到他的需求,他是需要整個視效畫面出來之後才能知道的。看完之後他才能針對畫面有修改方案,我們再一起討論和完善。”

“好的是前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蔡猛認為。“比如已經有故事板和預演,包括大量的概設和一部分資產,這些前期準備讓我們後期進行視效拆分的時候有了一個準確依據,執行相對更順暢。”

另外讓視效團隊感到欣慰的是,郭帆導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效果。“基本上他描述的東西都是非常具象的,”趙浩強坦言。“當然,由於世界觀太大,很多小的細節沒辦法當下就講得很細,比如貫穿始終的引擎發動機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的樣貌,還有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比如臍帶氣流,地球與木星的衝擊波等,就需要先讓導演提出概念,我們去做特效測試。”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視效流程管理的一小步

電影工業化的一大步

2016年,郭帆曾赴舊金山與工業光魔談過合作,但預算上的捉襟見肘讓他望而卻步:2000多個特效鏡頭,好萊塢級別的團隊製作一個S級鏡頭,5到7秒就是20萬美金。

當我們把經費問題拋給MORE VFX,蔡猛比較含蓄:“沒考慮實際盈利,當時是想這部片子滿足我們的成本需求就可以接,能參與到其中已經是特別榮幸的事情。第一它是中國首部硬核科幻作品,第二我們對於劉慈欣老師的作品特別喜歡,是鐵粉。”

從2012年參與《黃金大劫案》開始,MORE VFX已經為《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傳》《記憶大師》《繡春刀·修羅戰場》《一出好戲》等多部國產大片承接視效製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國內頂級的數字特效製作公司,團隊擁有藝術家300多人,此次參與到《流浪地球》項目中的超過200人。

真正按照電影工業化流程跑起來,其實是從《悟空傳》開始的。那時MORE團隊已經由最初的7人拓展至120多人,承接《悟空傳》1500多個視效鏡頭,如果沒有一個標準化、系統化的流程管理,很難在預算週期能完成項目。因此團隊引入了Shotgun(流程管理工具)應用,並且著手構建公司自有的pipeline製作流程來滿足實際生產需要。

比起普通影片,科幻電影更需要過硬的視效製作工藝與流程管理。據趙浩強介紹,MORE團隊按照不同生產模塊分組協作,在正式簽約前各環節的組長已經介入到項目中,提前瞭解劇情和導演期望呈現的效果。

“立項之後,製片使用Shotgun做為項目的管理工具,把所有任務分配就緒。在正式製作時,每天下午都會有一個部門walkthough(視效總監和製片到各部門的工位走一圈),目的是提前瞭解上午佈置的任務有沒有效果上的不理解,製作上的特殊困難或需要總監做跨部門溝通的部分,藉此來提高各部門的學作良率和增強各部門的溝通,確保大家都能得到最新和最準確的資訊。”

每天下班前,各部門都需要把當天的工作結果提交dailies,由視效總監負責判斷任務是否通過,有那些修改反饋,有時候會跟相關組長和CG總監溝通修改的製作方案。製片方面則會通過反饋的內容,來看各任務的完成比率,還缺多少再去做,是否需要做人力調整等,多方溝通確保各部門都知道最終要呈現的是什麼效果。

由於電影中很多鏡頭都需要大量的CG背景和特效為劇情的推演提供可視化的服務,這代表著MORE需要儘快把每一場次的所有鏡頭,儘可能用最簡單卻有效的方式把Layout和Postvis製作出來。

“因為我們瞭解到這麼宏大的故事,導演需要可視化的視效元素整合才能更準確的確認效果並作出修改判斷,也能更好的進行剪輯上的修改,”趙浩強表示。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一開始就把原Previs部門和Layout部門分配到Postvis的製作上,以更快了解導演對故事和畫面效果的要求,對MORE的視效總監和製片評估後續資產製作的細節和鏡頭製作時的工作量,有了更清晰的參考。”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一部科幻電影,

能否助推中國視效行業啟航?

《流浪地球》上映後,網友們評論最多的是沒想到中國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電影,“特效炸裂”。

而對蔡猛和趙浩強來說,都覺得其實還可以更好。“從2018年3月份到今年1月,時間太趕了,”蔡猛坦言。“目前是按照導演需求做到80分,我們和導演說,如果再給我們半年時間,可以把質量再提升20%。因為做視效就是這樣,如果你有無限的時間,那麼你就有無限的細節可以疊加上。”

無數個熬夜加班趕工,痛並快樂著的經歷,最終匯成電影首映當天郭帆導演的一番感言,“謝謝MORE VFX,你們真的是我們國內特效公司最棒的團隊,”他說,“因為你們我感到非常的驕傲!”

“看到最終結果出來時,一切都是值得的,”趙浩強說。“很多次,看到很晚回家的小夥伴,都還是嘻嘻哈哈的,這說明他們對這項目的熱情,和因為做出了好的畫面效果而產生的滿足感。”

《流浪地球》不僅是中國科幻的“新生兒”,對視效公司而言也是一系列新探索的開始。蔡猛告訴娛樂產業:“拋開片子本身的影響力不說,對於我們公司而言,像超大體量場景製作,真實度的展現,很多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對於公司流程管理、技術積累和藝術造詣提升方面都有很大幫助。”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各個環節組長溝通默契的積累,”趙浩強補充道。“有很多製作方式或呈現出的效果是我們沒接觸過的,做過才有積累,如果沒做過就算看了很多教材也沒用。這種集體經驗的積累,對我們來說是最寶貴的。”

談到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體系建立,蔡猛認為後期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中國視效行業的從業人員多半不是出自專業院校,而是從培訓機構走出,對電影製作流程缺乏全面和基本的瞭解。

不過人才隨著市場變化,也許這些遺憾,會伴隨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成熟而最終得到解決。誠如郭帆導演希望《流浪地球》對中國下一代年輕觀眾是一個科幻啟蒙,趙浩強和蔡猛也希望這部影片能讓視效從業人員看到更多希望。


專訪《流浪地球》背後視效團隊:再給半年時間還能提高20%效果



“能做科幻影片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流浪地球》讓大家看到中國科幻電影是可以沉澱出來的,而且有很大市場。能夠掀起大家對科幻片討論的熱度,人們願意加大投入去做、去嘗試,這是特別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