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有“天眼”,還在和世界共建“天下眼”——SKA,它將是地球上最大的科學工程

【眼神】“就像當年的伽利略望遠鏡一樣,SKA也將顛覆我們對於周圍世界及人類在其中所處位置的認識。”

3月12日,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re Array,簡稱SKA)項目七個創始成員國——中國、澳大利亞、意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和英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正式簽署了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SKA天文臺公約。十餘個國家和組織的100餘名代表出席。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代表中國出席了此次簽約儀式。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是計劃建造並運行50年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擬通過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推動實施。SKA致力於回答關於宇宙的基本問題,為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它並非單臺望遠鏡,而是一個望遠鏡網絡,由2500面直徑15米的碟形天線以及250組低頻和中頻孔徑陣列組成,因接收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而得名。

整個項目的總部位於英國曼徹斯特喬德雷爾班克天文臺。SKA將安裝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後續在兩國及其他非洲國家都會進行擴建。一旦最終建成,SKA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科學工程,成為人類在21世紀進行物理學研究的支柱工程設施。

中國不僅有“天眼”,還在和世界共建“天下眼”——SKA,它將是地球上最大的科學工程

圖為南非MeerKAT望遠鏡,將被集成到SKA。視覺中國

意大利教育、大學和科研部長馬可·布塞蒂主持簽約儀式,他說:“SKA是人類21世紀最雄心勃勃的科研項目之一,將匯聚世界相關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併為青年學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新的科學研究平臺。”

SKA董事會主席凱瑟琳·薩斯基博士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設計、建造及運營世界最大望遠鏡也需要數十年的努力、專業積累、科技創新及全球協作。今天,我們已經奠定了使SKA成為現實的基礎。”

領導望遠鏡設計的SKA組織總幹事菲利普·戴蒙德教授表示:“就像當年的伽利略望遠鏡一樣,SKA也將顛覆我們對於周圍世界及人類在其中所處位置的認識。今天這個歷史性的簽字儀式彰顯了這一願景背後的全球承諾,為未來數代人的突破性發現打開了大門。”

張建國在簽字儀式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多年籌備和歷時三年的談判過程,參與類似國際大科學工程有利於世界各國科技部門和科學家攜手解決世界共同面臨的科技問題,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福祉。

SKA是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之後中國參與的第二個國際大科學工程。中方自2012年就已通過廣泛國際合作深度參與SKA的關鍵技術研發、核心設備研製和科學問題研究,充分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SKA各項事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兌現了中方參加建設準備階段所作各項承諾。

中國全面深入參與SKA工作包研發,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中方團隊積極參與了11個SKA國際工作包聯盟中7個工作包的設計和研發,提供了反射面天線、頻率同步等技術方案的最終設計。2017年11月,中方成功當選SKA國際天線工作包聯盟新任主席,通過國際協作圓滿完成首臺天線樣機研製任務,第二臺天線也已運抵南非進行安裝測試。這是中方第一次正式牽頭SKA工作包國際聯盟工作,全面主持主導工程核心技術研發。

據悉,世界最快的兩臺超級計算機將被用於處理SKA產生的史無前例的數據量——每年全球科學界將存儲並分發約600拍字節(1拍字節=1024TB)的數據量,約合50多萬檯筆記本電腦的數據總量。在過去五年中,來自20個國家的1000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共同參與了SKA的設計工作,在不同國家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教育計劃和協作機制,以培訓新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