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體現“六穩”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減稅降費體現“六穩”要求

2018年,我國減稅降費規模達1.3萬億元,超出預期。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我國將有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在做客中國經濟網兩會訪談節目時表示,“在經濟形勢嚴峻複雜、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只有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才能實現中央的‘六穩’要求,才能防範化解風險,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培育壯大新動能創造條件。”

劉尚希委員指出,通過降低稅率來減稅,更加有利於穩定預期。因為,降稅率更具有穩定性、更具有透明性,企業會根據下降的稅率來做規劃。如果不是通過大幅度降低稅率來減稅,就會有某些不確定性,甚至某些優惠政策需要企業自己去申請才能享受到。“此次製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將下調3個百分點,有利於穩定企業預期,尤其是改善長期預期。此外,還有利於降低企業的負擔,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劉尚希委員說。

目前執行的減稅降費措施,是以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相結合的。相比普惠性減稅,結構性減稅也值得關注。劉尚希委員說:“在結構性減稅裡,不是所有稅種都下調,也不是所有稅種都普降。從2019年預算可知,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是負增長,其他所得稅會有所增長,隨著企業盈利狀況的改善,應稅所得擴大了,所得稅自然就要增加了。換一個角度來說,減稅降費不是利益均攤,這也是一種結構性減稅。”

多年來,一些企業對減稅降費的呼聲很高。什麼樣的企業對減稅降費最敏感呢?“附加值高的企業,其稅收負重感就相對要輕得多;附加值比較低,薄利多銷,甚至處於盈虧邊緣,這樣的企業對稅收就很敏感。”劉尚希委員表示,企業的經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品、服務以及附加值,減稅降費只是一個方面。

從近兩年的情況看,有些企業處於盈虧邊緣,有的甚至嚴重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減稅降費方式去幫一把、扶一下,的確能讓企業重獲新生。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由於種種原因,有些企業必然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境地,這是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是轉型升級等客觀形勢產生的必然影響。劉尚希委員表示,不能拿個別的例子來衡量現在這個稅收負擔是重還是輕,只能從普遍層面上作整體分析判斷。(經濟日報 記者 敖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