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2月23日,在头条偶然看到一篇浚县古城文章,几人相邀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浚县访古行程。浚县距大名大约一百公里路程,中午到达古城西门,西门外古石桥横跨古运河。浚县的城墙是不完整的,没有连通,城内县衙、翰林书院等虽然是后建的,但整体街道临街建筑全部仿古翻建,石板路又有古朴的味道。城内管线全部入地,店铺幌子,、仿古门匾、成串的红灯笼烘托出古城的氛围。这一点我们大名古城应该借鉴。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70多万人。

浚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现存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4A景区大伾山,共同构成了“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格局。浚县古城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次被拆除,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0米,高12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以砖砌成,砖墙厚1.3米,白灰灌浆,内实以夯土。此段城墙上有垛,下有两门,南曰“观谰门”,北曰“允淑门”。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为险阻。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陈滞增筑西城垣,抵浮丘山而止。此后历代多有修补。四城门外本各建一石砌拱桥,桥头各建一石坊。今护城河已残缺不全,北门石桥于1985年扩建北关路时拆除,南、东两门外石桥仍在使用,桥上石坊已不复存。

文物古迹荟萃,现有国保单位4处16项、省保单位4处9项,浚县大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黎阳仓遗址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正月古庙会、泥咕咕、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品已形成石雕、泥塑、古陶等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

李杰作品↓↓↓↓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在大街中心有一座古建筑——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清代书法家张皙(字子白)作《重修文治阁记》。文治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西曰“碧泻西山”,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伾岚”,清代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东北角有砖砌阶梯可以攀登。平台上建两层高楼,双重檐,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高1米。阁高10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横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平台上建筑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泥咕咕分为“泥货”、“烧货”两种,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经过低温烧制后再施彩叫“烧货”。未经烧制晾干的泥塑干后再施彩刷漆为“泥货”。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林彬作品↓↓↓↓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杨柳作品↓↓↓↓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大名县摄影家协会—浚县访古记(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