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郵票志號,是郵票發行情況的記錄。它不僅是新中國郵票中的偉大發明,更是世界郵票史上的一個創舉,得到了各國集郵者的廣泛讚許。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發行第一套郵票開始,就把志號印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底邊位置上。在隨後的幾十年,郵票志號的形式幾經變化,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最初的郵票志號中包括有票種套號枚號總序號四個部分,之後又加上了年份

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比如上圖中這枚郵票的志號“紀2 4-3 (15)”:

“紀”代表了這套郵票的票種是“紀念郵票”;

而“紀2”則代表了,該套郵票是我國發行的第2套“紀”字頭郵票;

“4-3”指的是,該套郵票一共4枚,這是其中的第3枚;

“(15)”指的是,該枚郵票在我國發行的紀念郵票中,總序號為15。

以“紀”、“特”字樣為票種冠字的郵票,1949年10月1日起發行,1967年3月10日結束。集郵者習慣稱之為“老紀特”。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展開,集郵活動不再被推崇,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發行的郵票取消了這種方便集郵者的志號,只在全張郵票邊紙上印有編號,稱為“文”字郵票。

之後,為了方便庫存統計,1970年8月至1973年10月發行的郵票,在郵票底部左邊又印上新編的連續號,每種郵票編一個號,從1編至95。稱之為“編號郵票”

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比如上圖中1970年8月1日發行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郵票,全套6枚,底部的左邊印有“(1)-(6)”的連續編號,右邊則印有代表發行年份的“1970”,而取消了之前的枚號。


隨著集郵業務的逐步復甦,郵票志號又迎來了新的篇章。1974年5月至1991年年底,我國發行的郵票開始使用“J”表示紀念郵票“T”表示特種郵票。恢復了套號,去掉了用處不大的總序號,集郵者將這一時期的郵票稱之為“J、T票”。

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然而,郵票發行越來越多,志號的累計數字也隨之越來越大,為了避免以後出現過大的數字,不方便印刷,自1992年起,我國又改革了郵票志號的編號辦法。

每年發行的紀、特郵票按年度統一編排順序號。郵票底部左邊為發行年份及套票的順序號,右邊括號內表示這套郵票的總枚數和是其中的第幾枚;仍以“J”、“T”表示紀念或特種郵票的分類。

教你看懂郵票志號


比如“壬申年”郵票是1992年發行的第1套郵票,共2枚,屬於特種郵票。第1枚(面值20分)郵票底部左邊印有“1992-1”,右邊印有“(2-1)T”;第2枚(面值50分)郵票底部左邊印有“1992-1”,右邊印有“(2-2)T”。這一系列稱之為“編年郵票”,並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