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豎子妄談天下事,井底之蛙亦有見地。

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人生無大事,唯有生死系之。生命是一個很深刻卻不願被提及的問題,可每個人在深夜的時候都曾經深思過,死亡意味著什麼。

史鐵生說過:死亡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願提及卻有不得不面對的一天,這是每個人未來必將面臨的問題。

熱劇非自然死亡裡有一句話令人深刻“人死了哪會分什麼好人壞人,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還活著,不能把死亡當做不吉利的事情。”

人的一生真的被太多東西束縛而無法正視死亡,未經歷過或者沒有看過身邊生離死別的人,絕大部分對死亡沒有任概念。

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近日就有代表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生命尊重死亡。顧晉代表表示,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飽受痛苦的折磨,家屬往往會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因為怕被認為不孝。社會上也經常發生年輕人自殺的情況。說明我們對生命相關的教育有一定的欠缺。

傳統的教育缺乏三種: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豐沛、生命價值。而生命教育不可能缺少對死亡的凝視,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但我們的死亡教育幾乎是空白的。小時候只要提及跟死亡有關的事,總免不了被家裡的老人說教。直到身邊上演死亡時才才能意識到,孩子要面臨一夜長大,一夜心碎,用切膚之痛去理解死亡。

其實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增強對死亡的教育,不僅能明事理,還能更能惜生命。而不是避諱,在之後顯得格外地慌張且毫無尊嚴,當死亡降臨的時候常常不知所措。尤其年紀輕的都覺得生命無所謂,殊不知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

不知死,焉知生。未曾直接間接面對過死亡,便不覺活著有多珍貴。瞭解死亡,能讓人更好的感受生活,感謝世界的饋贈。

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願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