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因特網啼聲初試

1969:因特網啼聲初試

1969:因特網啼聲初試

在因特網遍佈世界的今天,網絡天地可謂無遠弗屆。但在半個世紀前,因特網還未誕生,人們很難想象網絡世界的景象。1969年,洛杉磯(Los Angeles)的一臺電腦向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門樂公園(Menlo Park)的另一臺電腦發送了兩封郵件,從此開啟了通往網絡世界的大門,社交媒體、新聞網站和“上網”這樣的詞彙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因特網由一位名叫鮑勃∙泰勒(Bob Taylor)的人首先創立。當時他在華盛頓(Washington)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的高等研究工程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工作。他的辦公室有三臺電腦終端機,每一臺都分別與該署設在馬薩諸薩州(Massachusetts)、洛杉磯和門樂公園的不同工程項目相互連接。

1969:因特網啼聲初試

通過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高等研究工程署網絡發送第一個郵件的房間。 (© Fred Prouser/Reuters)由於無法使用某一個終端機與所有的三個工程進行聯絡,同時這三個工程也無法作為一個整體交流信息,泰勒感到有些沮喪。

泰勒找到的解決方案是,建立高等研究工程署網絡(ARPANET),在1969年的一個晚上成功地完成了傳輸行動。當時,查利∙克萊恩(Charley Kline)從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向門樂公園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比爾∙杜瓦爾(Bill Duvall)發送帶有兩個字母的信件“lo”。這封信原來應該有5個字母“login”(登錄),但電腦在發送前兩個字母后出現蕩機,一小時內一切恢復正常。這實際上就是第一個電腦網絡。

1969:因特網啼聲初試

當年記錄第一封通過高等研究工程署網絡發送郵件的日誌。這個網絡後來發展成因特網。 (© Fred Prouser/Reuters)這個發明創造經過逐漸演變,發展成今天連接手提電腦、移動設備、電視、健身記錄等設備的因特網。因特網成為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改變了人們進行通訊、經營企業和讀取新聞的方式。

華盛頓專事競選籌款和言論自由案件的律師丹∙巴克爾(Dan Backer)說,“人人都看電視,但是從接受信息到傳遞信息是一個很大的飛躍。因特網使之成為現實。現在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是一個媒介實體,每一個人都能向公眾傳達自己的想法。”

來源:“創享視界”,創享視界(creativeview.cn)是一個帶動全民顛覆八小時工作制,通過投稿把自己的創意智慧變現的方式創造被動收入,從而實現財務自由的平臺。我們相信,創新思維不僅有助於打造更出色的產品,還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人人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