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部巨幕電影《遠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


新疆首部巨幕電影《遠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

影片《遠去的牧歌》劇照。

天山網北京訊(記者王娜報道)秋意漸濃,新疆草原上的牧民們即將開啟繁忙的轉場生活。9月11日,在秋季轉場到來之際,反映哈薩克族牧民轉場風貌的影片《遠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

通常,人們對哈薩克族牧民生活的描述大都停留在這樣的場景中: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好客、歌聲動聽、奶茶飄香、大塊吃肉、阿肯彈唱、姑娘追……雖然這些都是真實的,但這只是牧民草原生活的一部分。

每到轉場的時候,牧民們總要攜帶全部家當,趕著成千上萬的牲畜浩浩蕩蕩,翻山越嶺,奔赴到下一個牧場。轉場路上,牧民們趕著牲畜遇山翻山,遇河過河,一走就是半個多月,形成一道獨特壯觀的人文景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過去轉場的羊腸小道,變成寬闊的柏油馬路和高速公路;過去靠駱駝背起家當、驅趕轉場的羊群,變成一輛輛汽車承載轉運。沿用傳統方式轉場的牧民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牧民選擇定居的生活方式,“四季遊牧”的場景漸行漸遠。

影片《遠去的牧歌》以哈薩克族牧民四季遊牧轉場為結構線索,在長達40年的跨度中,通過胡瑪爾和哈迪夏兩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來演繹草原上輪迴遷徙的生活,以及存在於這種生活方式下的生產生活變遷、情感心路歷程。

同時,《遠去的牧歌》充分挖掘展示“遊牧文化”的歷史和豐厚內涵,向觀眾全面呈現遊牧民族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哈薩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走向定居興牧幸福生活的歷史進程。

天山電影製片廠廠長高黃剛介紹,《遠去的牧歌》是新疆電影歷史上第一部巨幕電影。影片在原生態記錄和情節戲劇推動的結合上,在紀實電影風格的創新上,進行大膽地探索和追求。影片全面啟用非職業演員,前後動用各類牲畜30萬餘頭,攝製組橫跨幾個地州拍攝大規模轉場,歷經三年的精心拍攝和製作,最終成就了這部飽含真情的影片。

觀看影片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新疆班學員王曉強倍感振奮。成長於新疆牧區的他,對影片中轉場的情景非常熟悉,片尾牧民們在定居點過著現代化的生活場景更讓他倍感親切。“影片向觀眾傳遞了新疆穩定、發展、進步的社會正能量,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王曉強說。

據瞭解,《遠去的牧歌》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天山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9月下旬,該片將在新疆上映。


新疆首部巨幕電影《遠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

影片《遠去的牧歌》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