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決定自我的死亡方式,也是一種幸福

當一個人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經歷過風吹雨打,悲歡離合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今天小瘋就給大家帶來了這樣一個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衰老是我們的宿命,就如同死亡終究會降臨,然而,大多數人都沒有做好準備,與親友乃至世界告別。

《最好的告別》一書是由美國作家阿圖·葛文德創作的關於衰老與死亡題材的書籍。

《最好的告別》——決定自我的死亡方式,也是一種幸福

阿圖·葛文德是思想家,作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出色的醫生。正是醫生這個職業,讓作者在我們人類生死這個大事上有著頗多感悟。

阿圖的父親在70出頭的時候檢查出脊髓長了腫瘤,阿圖立即找了最有權威是兩位神經外科醫生諮詢。

而兩位醫生的建議卻各不相同,一位醫生建議立即開到,切開脊柱拿走腫瘤,但代價是幾周之內,四肢癱瘓。

另一位醫生的建設是等到阿圖的父親感到不能忍受事,再考慮手術。阿圖與家人們商議後,決定聽從第二位醫生的建議。阿圖的父親認為雖然查出了腫瘤,但目前依然能自由的打網球,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相對健康的情況持續了四年,但無疑這四年是幸福的。如果一開始就讓阿圖的父親做手術,他可能早已癱瘓在床,以這種方式迎接生命最後一刻的到來。

《最好的告別》——決定自我的死亡方式,也是一種幸福

作者阿圖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現在老人們的死亡和過往完全不同,過往的老人大多都是在家離世,而現在的老人大多都是在醫院離世,被治療的神志不清,這就導致了許多的老人沒有與親友們好好的道別,連一個眼神都成為奢侈,留給家屬的只是一句“節哀”。

當然,當生命受到威脅時,醫生提出延長壽命是可能性時,有誰不願做出嘗試?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什麼時候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該放棄治療?

小瘋認為面對大限來臨的患者,我們應該接受個人的必死性,瞭解醫學的侷限性和可能性,應該按照人類本來的樣子面對病人,給老人們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痛苦的化療或是久居病房的牢籠。

《最好的告別》——決定自我的死亡方式,也是一種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