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教你如何面對內心深處的慾望

《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老子旗幟鮮明地告訴世人,人道和天道不同:天道損減有餘而補充不足,人道損減不足而補充有餘。

把多餘的去掉,把不足的補足,這是天之道,它很公道、很平衡。所以,我們經常說老天有眼。

人的做法呢:會讓少得更少,讓多的更多。在校讀書的學生,喜歡數學老師,數學成績就一路向上走;不喜歡語文老師,語文成績就一路往下走。喜歡打球的人,球倒是越打越好,文化成績卻可能一落千丈。人就是這樣:喜歡什麼就一個勁地喜歡,讓多的更多,好的更好;不喜歡什麼就一個勁地排斥,結果少得更少,差的更差。

人的貪、嗔、痴是“損不足奉有餘”的最典型表現。貪就是“奉有餘”:本來就夠多了,卻還要更多,這不就是貪嗎?

工作中我們總希望別人表揚自己的優點,拒絕別人說自己的缺點,結果缺點得不到彌補,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損不足。

我們去工廠調研,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沒有一個部門會說自己部門有不足、有問題,都是說別人、指責別人的不足。每個部門的缺點都是別的部門說出來的,這就是“損不足”,都在推責任。

大自然卻不會這樣。一會兒打雷閃電、狂風暴雨,彷彿天要塌了,一會兒又雨過天晴。天道就是這樣,它不會讓一件事情一壞到底,也不會讓一件事情好到極致。大自然的任何事走到頭就返回重來:晝夜交替、寒來暑往;循環運作,平衡發展。

天道是個往復運動,它“損有餘而補不足”,用物理學的術語來說,這叫負反饋:多了減少,少了增多,總是圍繞一個平衡點而運動,就像一根彈簧:圍繞平衡點做往復運動。

人道則是個正反饋:多的更多,少的更少,都是向極端強化。這就叫“損不足奉有餘”。

天道搞負反饋,人卻搞正反饋,但最終人也是要順應天道的,所以還不如順其自然,順著天道搞點負反饋,自己給自己經常潑冷水。

不少人事情成功一點點,自我感覺就會膨脹,就覺得自己了不得,狂妄得難以自持,誰也勸不住,最後就倒黴。所以,當我們看見不順眼的人和事的時候,心裡要有點慈悲心:要明白這個人正被自己內心的慾望燃燒得不能自持。對這樣的人我們要多一點同情和理解,少一點憎恨。同時,要提醒自己不要做正反饋。有成就感可以,因為成功的確來得不易。但當我們的情緒狂妄得不得了的時候,要馬上告誡自己不可以太狂,否則倒黴的事會跟著來。

其實,掙了錢的老闆、成功的管理者經常有麻煩事。所以,當一個人有很多煩惱的時候,就說明他還會繼續成功,還會繼續做大。當他覺得沒有煩惱,感覺已擺脫煩惱,無所不能的時候,反倒要提醒他:你要走下坡路了。

“吃苦是福”就是這個意思。你吃了多少苦就代表你做了多少負反饋,就代表著你順了多少天道。你不接受老天給你帶來的磨難,你就是不要成功,或者不要更大的成功。

所以,好管理是反習性而動的。

人性包括天性、習性。天性是合天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我們的生活規律是符合天道的。如果餓了還要選人、菜、環境、地方、價錢,還要選氣氛吃,這就讓天性滑向了習性,天性就被習性綁架了。

要懂得持戒,懂得約束自己。約束,持戒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戒習性。我們經常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卻做不到,原因在於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性。

所以,企業的管理變革要做下去,很多的管理動作要推下去,講太多的道理沒什麼用,唯一的辦法是改變人的習慣,把不習慣變成習慣,讓原來的習慣停下來,讓新的習慣慢慢養成。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