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非著名部隊自封評論員 武夫
今天,解放軍報刊登的一則新聞在我微信群裡炸開了鍋:
3月20日《解放軍報》第11版
30歲的宜賓市交通運輸局審計科科長李鋮,在已經進入處級後備幹部提升計劃名單後,選擇放棄正科級領導崗位,進入部隊成為了武警重慶總隊保障部的一名文職會計師。
新聞裡描寫了許多人對這個選擇的不解和詫異,新聞外,這樣的不解和詫異更是成幾何倍放大。
有不少人質疑,這不會是一個假新聞吧?
我聯繫了武警重慶總隊的戰友核實情況,對方的答覆是:是真的。
1
有人說:30歲處級後備已經很可以了,成長進步算快的,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要去部隊做文職?
有人問:他妻子在宜賓政府機關工作,孩子也即將入小學,自己不僅選擇了部隊,還選擇了異地,這是何苦?
有人猜測:文職待遇要高於地方公務員,選擇文職是不是有經濟方面的考慮。
有人調侃:他家裡肯定有礦,遊戲人間,幹啥都行,體驗生活。
而新聞裡給出的標準答案是:公務員與文職人員都是國家工作人員,不是絕對的放棄與選擇。他從小就有一個從軍夢,再加上專業對口,雖然如今崗位職責不同,但都是為黨和國家工作。
2
的確,軍隊人員與政府工作人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的更替,並非是絕對的放棄與選擇。
戰爭年代乃至於建國初期,軍政人員之間的雙向交流極為頻繁,地方幹部進入部隊、部隊幹部前往地方是常事,都是在為黨的事業服務。
只不過近幾十年來,和平年代下軍政之間的人員交流更多呈現出一種軍人轉業到地方的單向流動,政府公務員交流到部隊只有特招入伍等極少渠道,人數也是鳳毛麟角。
十八大之前,軍人榮譽體系、福利待遇體系建設滯後地方發展,不僅導致軍隊人才流失,也降低了部隊對地方人員的吸引力,放棄地方公務員身份來到部隊,想都不敢想。
如今,隨著軍改推進,各項制度保障逐步落實,不可否認的是,部隊的吸引力,在逐年遞增。
大規模建好文職隊伍的大幕拉開後,像李鋮這樣的“逆操作”,只會越來越多。
只不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沒轉過彎來,仍停留在以往單向流動的思維定式中。
3
一個成年人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必然有自己的考量。也許有性格的因素,也許有現實和理想的多重權衡,又或許有一些不為人道的具體情況。
如果把別人的選擇硬往自己身上靠,從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去分析,就往往就會得出一些“他是不是有病”的淺薄想法。
尤其是作為軍人的讀者,對這一點想必深有體會。
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想要參軍入伍流血流汗,部隊多苦啊?就像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些軍人想要退役離開,部隊待遇多好呀?
他們不是你,所以他們不理解你為什麼來,又為什麼走。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是李鋮,也自然不好妄加揣測他為什麼要放棄正科領導職務,來報部隊文職。
歸根結底,作為吃瓜群眾,這都是一件“與你何干”的事情。
4
有人覺得正科領導離職當文職人員很奇葩,當然也有人願意把他包裝成文職火熱、吸引力強的一個案例:你看,人家正科領導都離職幹文職了,文職真的很牛逼。
這樣的想法,也不免顯得有些大驚小怪過度解讀了。
去年徵兵季,有媒體報道了一個清華大學學生去參軍的新聞,放到網絡媒體上就被一名小編將標題改成了《一個清華生,為什麼要去當兵?》,其實讀起來是有些尷尬的。
一個清華生,為什麼就不能去當兵呢?潛意識裡,取標題的小編還是覺得當兵是學歷低的人乾的事,他想用清華生當兵來證明部隊高大上,卻無形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自信。
不管是清華生來當兵,還是正科領導報考文職,凡是想拿個例來證明別的什麼普遍意義的,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因為沒底氣,所以需要一些招牌來裝點門面。
對於個人的選擇,平常心,平常心。
5
有很多人問我這件事怎麼看。
我說我脫了衣服躺著看啊。
不反對,不支持,佛系得很。
職級和工作能力沒有必然的關係,部隊能夠給他提供多大的平臺,他能在新的崗位上幹出多大的成績,工作是否順心如意,生活是否和諧安定,這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現在一切都才開始。
不過拋開其它,單從人生經歷的角度看,我倒是挺欣賞這哥們兒,從履歷上看,今年30歲的他,在上市公司做過會計,在學校當過教師,在政府當過公務員,如今又來部隊當文職人員了。
這樣的人生多豐富精彩啊,這麼愛折騰的主,我還挺喜歡的。
是的,此乃性情中人。
本文圖片來自央廣軍事
閱讀更多 一號哨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