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 菁財研究

菁財導讀

一個行業新舊力量的交鋒總是充滿戲劇性,尤其是資本和目光高度聚集的零售業。

在2018年8月9日的盒馬供應商夥伴大會上,盒馬CEO侯毅對傳統零售業火力全開:“中國零售業比全世界落後10年以上,全世界最先進的零售業到了中國以後,講的好聽一點叫異化了,難聽點叫墮落了。這些零售業到了中國以後只會出售櫃檯,把所有的責任、風險轉嫁給供應商,把價格提高,讓消費者買不到更具有性價比的商品,所以中國的外資零售業正在全面地退出中國市場。”

實際上在傳統零售業,品牌搶佔更多的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便能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渠道為王,終端致勝”被奉為圭臬,而在崇拜流量的新零售人眼中,這成了又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革命點”。

屈臣氏定能體會個中滋味。

作者 | 李曌

來源 | 菁財資本(ID:jcziben)

本文約3800字,建議閱讀時長5min

創建於1828年的屈臣氏集團隸屬於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共經營13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4個市場擁有超過14000家店鋪,經營範圍涉及美容個護、保健、食品、酒類以及消費電子電器產品。

把時間倒回五年前,屈臣氏幾乎佔據每個購物中心的入口位,藍綠色的標誌活潑醒目,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琳琅滿目。只要是熱愛時尚的女性,無論有沒有明確需求,都抵擋不住進店一逛。

彼時的屈臣氏是美容零售的翹楚,在2015年以前,屈臣氏中國的業績增速幾乎每年都是2位數。然而時過境遷,經歷百年起伏的屈臣氏卻從2015年開始陷入瓶頸。

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 菁財研究

屈臣氏的業績下滑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煮青蛙”故事——每一條為它贏得當年成功的護城河,在不良的路徑依賴下,被灌進了溫水,乍覺舒適,其實不斷升溫,最終變成了將其鎖死的困局。

01:線下急速擴張>忽略線上渠道

業績下滑最直接的後果是CEO羅敬仁於2017年7月的離任。這位CEO的運營策略是快速擴張,在其執掌屈臣氏中國的10年裡,屈臣氏在大陸的門店數量翻了10倍。但隨之而來的是運營成本的急劇升高,尤其在2016年,同店營收的降幅是2015年的兩倍之多。

眾所周知,電商和海淘經濟在這十年內迅猛發展,來勢洶洶如潮水,快消品無一不被席捲其中。無論是營銷方式,還是產品品類、價格折扣,電商都遠勝門店,唯獨在“即看即買即得”上,電商落了下乘。但屈臣氏所在的美容個護領域不同於餐飲業,消費者對延遲滿足的容忍程度更高,甚至產生了一種新的快樂——拆快遞。

02:依靠低價一家獨大>群雄並起淪為低質

十年前的屈臣氏一枝獨秀,雖然從規模上而言至今也沒有直接挑戰者,但美妝個護在中國市場強大的吸金能力還是吸引了不少競爭對手。

屈臣氏定位中低端,無論是更矮的貨架、“發現式陳列”方式,還是動輒“滿減、買贈、換購”的促銷活動,都表明了其目標客戶主要是以學生和白領為主的年輕女性——最易受感染,也是最喜新厭舊的消費群體。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市場觀察:很大一部分中國新生代女性消費者,在美容產品的轉換上並不存在“過渡期”。一般而言,消費者行為選擇會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由低端逐漸走向高端,比如對於服飾的選擇,從簡單雜牌到Zara等快時尚品牌,隨之到JNBY等中上潮流品牌,再到Gucci一類的高端品牌,最後到Valentio高訂。

而千禧一代在美容產品的消費上似乎並不遵守這個路徑。她們也許在初高中用的還是美加淨、妮維雅,但到了大學,不少人便直接啟用了SKII、IPISA這樣的“貴婦品牌”了。可見顏值如此重要、KOL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哪怕代價是在其他方面的開支削減,她們也願意大力“投資保養”。如此一來,屈臣氏所代理的水之蔻、里美等平價護膚品便失去了“用武之地”,

更糟糕的是很容易被視為低質低價的“開架貨”。

此時,絲芙蘭憑藉百餘個高端國際品牌趁機殺入“她經濟”賽道,既有雅詩蘭黛、YSL、蘭蔻、迪奧等老派貴族,又有歐瓏、Eisenberg、馥綠德雅等小眾新貴,還有M.A.C和Urban Decay等口碑自有品牌,同時對Sunday Riley等多個品牌擁有獨家銷售權。在門店設計方面,也更為時尚奪目,儘管門店數只有300家左右,遠遠落後於屈臣氏,熱度卻絲毫不弱。

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 菁財研究

而對於屈臣氏一向引以為豪的進口化妝品,主打藥妝錯位競爭的品牌分去了大半江山。儘管監管部門沒有明確規定,消費者卻對藥妝已有概念認知:成分精簡、安全、不添加防腐劑等,適用於包括敏感肌膚在內的各種肌膚類型。

注:2019年1月國家藥監局發佈公告,依據我國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中第十二條、第十四條規定,化妝品標籤、小包裝或者說明書上不得注有適應症,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廣告宣傳中不得宣傳醫療作用。對於以化妝品名義註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屬於違法行為。

相比全品類雜貨鋪屈臣氏,萬寧這個亞洲大型零售集團牛奶公司(Dairyfarm)旗下的連鎖品牌在“健康”方面更加專注,保健品、藥品等商品在萬寧店鋪中佔比達到30%,店內還配有藥劑師等,在感觀上顯得更專業。

至於剩下的平價產品,屈臣氏對陣的是近年快速崛起的名創優品。同樣是做自有品牌的,名創優品直接在包裝上仿照大牌,價格卻更為低廉。

除此之外,還有從線上走到線下的美妝心得、本土品牌嬌蘭佳人等,屈臣氏面對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圍攻。

03:標準化的殷勤導購>令人倍感壓力的服務

導購又稱BA,負責引導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在互聯網電商普及前,他們不僅是售貨員,更是消費者的啟蒙者,既要完成基礎市場教育,又要向消費者介紹新的理念和產品。快速消費品的購買決策,一般都比較隨意和感性。這個時候,產品在貨架上的擺放位置、包裝顏色、有沒有優惠促銷等等,都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這也是屈臣氏最擅長的東西。

但如今的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她們會在進店前做好功課,對自己的膚質及適合產品的搭配早就瞭如指掌,需求目的性很強,充其量只需要BA指出貨品位置。但屈臣氏採用的仍是貼身推薦的推銷方式,用一堆標準化的話術“套”每個消費者,以往用於“幫助消費者更瞭解自己”的判斷,如“您的皮膚出油多”,如今卻讓消費者感覺在被評判……網絡上諸多關於屈臣氏導購的差評,則反映出這一元素已經成為消費者拒絕屈臣氏的重要因素。


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 菁財研究

04:強勢毛利要求、末位淘汰、強調自有品牌>零供關係緊張,消費者不買賬

仔細看屈臣氏的財報,菁財資本發現其毛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哪怕是在單店營收下降的情況下,其毛利也維持在20%的水平。

這是屈臣氏多年耕耘的結果。

屈臣氏要求高達30%的前臺毛利率,護膚品甚至達到40%,超市通路的一般在10%,後臺毛利如進場費也比後者高出一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品牌方很難盈利,選擇屈臣氏更多的是看中連鎖規模化的優勢,將之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以增大曝光率和知名度,也可以作為與其他渠道談判的對標籌碼。

不僅如此,屈臣氏一方面對品牌實施末位淘汰制,迫使品牌方不得不多派遣導購;另一方面,將最佳的展示位留給自有品牌,對於同款商品給出更大折扣力度與供應商產品直接競爭,甚至還要求品牌方的BA揹負自有品牌的銷售指標……面對如此壓制,願意屈就的常常是些知名度低、低成本、高毛利的國產品牌,注重長期良性發展的品牌則可能放棄了這條路。

相應的,屈臣氏店內的國產品牌比例增大,而其自有品牌的品質又不過硬,消費者要麼根本不會買,要麼在被“忽悠”使用了一次後徹底反感。

屈臣氏如何脫困?從蛙變成鴨 | 菁財研究

05:如何脫困

那麼屈臣氏的問題很清晰了:品牌老化,權威消解;營銷方式過時,服務理念滯後;盲目擴張,運營失調(如知乎上,有消費者抱怨同一地區屈臣氏門店對商品標價不一)。更簡潔的說法是,消費市場正在走向年輕化和個性化,屈臣氏卻跟不上變化。

若只看它的開店速度和毛利水平,也許你會誤以為它節奏自如。而深入後你才會明白,其實它長久地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沒能推著邊界前進。

商業是動態的迭代過程,迭代能力是比商業模式更本質的東西。屈臣氏拿現有的靜態狀況去預估明天,拿當下的已有資源去假設明天,拿過去的經驗優勢去應對明天,當然會力不從心。

終於,屈臣氏開始行動了。

接任CEO職位的是曾經的COO高宏達,他延續了快速擴張的策略,但在門店形象上做出了升級(如今的屈臣氏已經是第八代店鋪),導購數量大大減少,選品上更加貼合市場。如主動與百雀羚合作,定製出三生花這個爆款;開發萵苣app,在淘寶上打通會員積分體系等。

截至2018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國共有3377家門店,收益總額123.53億港元,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24.7億港元,業績有所改善但仍然不理想。其中,與百度合作的1小時送美妝外賣服務已經下線,天貓旗艦店也於2018年關閉。

但無論如何,屈臣氏仍然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連鎖店。而其毛細血管般深入大小城市的連鎖店、高度集權的控制力和議價力,究竟會將它引向泰坦尼克號般船大難調頭的絕境,還是能支撐著它度過艱難時期,開闢新航路?

凱度消費者指數(在中國隸屬於CTR)在2018年發佈的美妝市場趨勢報告表明,中國美妝市場增長勢頭強勁,2017年護膚品類和彩妝品類銷售額分別增長了17%和30%,遠高於快速消費品總體增速。

健康與美是永恆的事業,不同的在於消費者的關注點已經從“有沒有”“買不買得起”走到了“好不好”甚至“美不美”“認同不認同價值觀”“能不能體現個性和品位”。屈臣氏嘗試過線上渠道,又決定將其關閉,或許是對自身聚焦線下的戰略再確認,但想要對抗“廉頗老矣”的大公司魔咒,它還得將目光從利潤率上移到消費者身上,成為“先知春江水暖”的鴨,才能在消費升級的戰鬥中扳回一局。

作為一家研究驅動的諮詢式精品投行,菁財資本主要為大消費領域成長期優秀創業公司提供資本服務,核心為企業解決資本運作難題,已服務包括滬上阿姨現煮茶飲、久正工學(834886)、瑞德設計(831248)、我要去哪(834132)等眾多優秀創業公司。關注“菁財資本”,歡迎更多的大消費領域優秀創業企業與我們鏈接,實現產業與資本的協同作戰。

版權聲明:本平臺文章的著作權均為相關作者享有,任何機構、單位和個人未經授權,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等任何使用,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