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上一篇我們講了《我是大偵探》較《明星大偵探》的變化。目前,推理類真人秀只此一家,觀眾對稀缺資源的渴望,也造成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上星後,如何帶著腳銬優雅起舞,是節目組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明偵》珠玉在前,《我偵》該如何超越


1.嘉賓方面:缺少綜藝咖,撒貝寧暫時無人可替代。

第一期節目嘉賓:何炅,張若昀,吳磊,韓雪,張天愛,鄧倫。

1)明顯的湖南衛視熟悉的綜藝打包套餐,綜藝買一送一。

除了張天愛,其餘人都參加了湖南衛視的其他綜藝節目。按照湖南衛視簽約慣例,一次簽約兩個綜藝加一個晚會。

2)演員居多,沒有綜藝咖,缺少綜藝效果。

綜藝真人秀無論是室外競技類,還是慢生活類,在嘉賓還不算熟絡的時候一定要有熱場嘉賓。比如撒老師,鬼鬼,大張偉,小白。第一期嘉賓之間互動太少,搞笑全靠何老師一個人,太尬。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我是大偵探》嘉賓陣容

看下來的感覺是:

吳磊,幽默,但氣場不夠,暖不起來場子。

張若昀,冷幽默,能造梗,但不怎麼能接梗。

鄧倫,能接梗,很有潛力,後面要多和何老師配合。

張天愛,看得出來想演出搞笑的感覺,但是功力還不夠,需要繼續挖掘屬於自己的風格。

韓雪,冷美人,要放得更開才行,御姐也可以有自己的搞笑路線。

不過下一期大張偉迴歸,看看氣氛會不會好一些。

3)沒有撒貝寧,整個節目思想高度降一層。

沒有撒貝寧的《我偵》就像沒有陳銘的《非正式會談》,就像沒有董卿的《春晚》,沒有蘸醋的餃子,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撒貝寧之於《明偵》的作用,不在於他出色的搞笑功力,也不在於他縝密的推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後投票和公佈結果時的精彩發言。《帥府有鬼》時關於個人和民族的論述,《恐怖童謠》述說虐待對於兒童造成的影響。他總能將劇本中映射的社會話題抽提出來進行討論,把節目的思想性拔高到一個檔次。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芳心縱火犯

上星後,撒老師離開節目組,拔高的任務就交給了何老師。術業有專攻,何老師所擅長的是煽情暖心的方式來剖析案情。從這個角度來看,撒老師的作用還是無人替代。

2.劇本方面:犧牲尺度。

案情犧牲掉了尺度。第一案設定為人口失蹤,類推後面應該是財產被盜之類的。投毒殺人事件估計不會出現。在這樣的框架下,怎麼才能使故事緊張出彩是非常考驗編劇功力的。推理小說多以殺人案件作為背景,正是因為殺人案件,給偵探帶來的緊迫感和破案動力是其他案件不能比擬的。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東方快車殺人案

《明偵》被人津津樂道的《恐怖童謠》,真是由於它的恐怖設定和緊張氛圍的出色營造,令觀眾陷入情境中,成為經典一案。

此處可以參考兒童推理動畫《鴨子偵探》:在不發生命案的前提下,如何玩轉懸疑。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童年陰影系列之《鴨子偵探》

3.節目風格定位:懸疑or搞笑?

風格定位是一個節目的靈魂。

原版《犯罪現場》第一二季的風格是非常緊張刺激的,畫面都是晦暗陰鬱的。《明偵》引進後,反其道而行。增加了搞笑的元素,現場道具、節目文案和後期花字統一的搞笑風格,調節了觀眾探案時緊張的心情。上星後,尺度受限,“開車”是不可能的了。”有兄“這種梗後期都一帶而過。大家熟悉的“爾康”版倒計時估計看不到了。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爾康走後的第一天

《我是大偵探》上星後遭遇差評,該何去何從

想他

緊張懸疑or幽默搞笑,兩邊總要靠一點。如今節目組兩頭受限,如何塑造突出的風格?

靈少有話說:

1.鞏固輕鬆有趣的探案風格。

推理綜藝的主要收視群體還是年輕的上班族和大學生。搞笑輕鬆是國內綜藝主流。以老手帶新手的方法,培養嘉賓默契,製造更多的節目效果。在尺度允許範圍內造梗。

2.劇本題材選擇:在限定題材內,從魔幻超現實設定轉回社會熱點案件。

推理之外,給觀眾以更多思考,傳播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提高節目的社會影響。

3.提高劇本質量:推理部分由開腦洞轉回邏輯為王的思路。

期待更多《都是漂亮惹的禍》、《決戰歐冠之巔》這樣的劇本。

4.增強節目互動,掀起全民破案潮。

直播較網播的天然優勢就是可是實時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中途可以抽獎,連線,或是偵探可向觀眾求助,讀取觀眾留言提供的線索。


吐槽的話就這些,你還有什麼想說的,那就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