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新擔當 實現新作為

人民網(來源:人民日報) 03-11 07:30

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文藝界、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為人民創作的導向更加鮮明,文化文藝創作生產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鮮明,文化文藝創作生產質量不斷提升。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文藝界蔚然成風,深入基層一線的創作採風、結對幫扶等活動蓬勃開展。全國文化系統每年開展相關活動約1萬項、參與的藝術工作者約10萬人次。全國文藝界重拾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的優秀傳統和良好風氣,推出了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話劇《谷文昌》等一批精品佳作。

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各地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加大惠民演出力度,讓更多群眾享受藝術發展成果。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演員哈斯塔娜說,“身在基層是我們的優勢,儘管在互聯網時代,但要創作出好的作品,還是要不斷深入生活、堅持學術交流和基層採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深受激勵和鼓舞。”作曲家戚建波說,“不斷深入生活、感知生活。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才會有好作品。”

偉大時代呼喚優秀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挖掘中國傳統,立足中國現實,努力創作生產無愧於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父母愛情》《平凡的世界》等電視劇作品開掘平凡生活所蘊含的崇高價值;《航拍中國》《超級工程》等紀錄片深刻反映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追夢”故事;影片《戰狼Ⅱ》《紅海行動》等,展現出主旋律電影的藝術魅力,激盪出濃濃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自信;《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原創綜藝、《將改革進行到底》等政論片,也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備受好評。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這幾年文藝界湧現出很多口碑很好的作品,這說明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到中國人精彩的生活中,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才能拿出精品力作奉獻人民。”

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努力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把事業與時代緊密相連,把新時代的嶄新風貌和巨大進步納入視野,深入生活找靈感,田間地頭作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超長大橋、超大射電望遠鏡、超快高鐵……近年來,我國各項超級工程相繼竣工,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剛剛推出報告文學《大橋》,講述了港珠澳大橋修建過程中,中國工程師們種種攻堅克難的故事。“我要寫出中國人的智慧與自信。”何建明說,“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當下,作家不懈地記錄才能追上時代的腳步。”

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演員金不換,為了演好角色,經常下鄉跟群眾聊天。金不換說:“近些年來,我國的城市鄉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創作的好素材。深入基層去體驗和感悟,就會發現那裡天大地大。”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力求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力求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他們堅持正確方向和正確導向,堅持問題意識,堅持良好學風,學術質量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由7家擴容為15家;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力度空前,21所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理論人才培養的高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各類項目2.5萬餘項,各類成果驗收結項1萬餘項,產出各類研究專著1.2萬多部……中國社科院建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庫”,文獻總量超過1萬件。中國社科院的國情調研工作持續加強,2018年共評審立項77項國情調研項目,推出第一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書》共20種。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安七一說,藏研中心的專家學者長期在青藏高原工作,“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中心的專家學者們結合藏學研究的實際,深入青藏高原,這幾年就精準脫貧、旅遊業的發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推出了一批優秀成果。”

堅定文化自信用明德引領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徐裡對總書記的這句話感受頗深:他所在的中國美協以黃大年、廖俊波、龔全珍等先進人物為創作原型,組織全國42位美術名家,以群像式構圖,創作了21幅大型組畫,並推出“最美中國人”大型美術作品展,一經展出就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和美術界的廣泛認可。徐裡說,“藝術家應該積極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描繪我們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說,在國外演出,外國觀眾伸著大拇指點贊。新時代的中國人有自信,新時代的中國作品要體現文化自信。李樹建說:“我特別自信、自豪。”

中國文聯連續多年堅持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文藝進萬家”、文藝支教、文藝培訓、文藝扶貧等活動,受到廣泛歡迎和讚譽。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馮鞏說,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具有群眾喜聞樂見、覆蓋範圍廣等特點,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速,文化資源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增強。2017年我國3166個公共圖書館發放6736萬個借書證,比2013年增長1倍多;接待讀者7.45億人次,比2013年增長3倍多。44521個群眾文化機構舉辦198萬次活動,服務群眾6.4億人次。我國圖書出版和電視劇生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位居世界第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1日 05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