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場的人不一定充分了解“市場”

今天問到市場部朋友小A:"你們市場部工作內容有哪些?什麼叫一個市場?"

"具體定義我不清楚,反正天天就是找熱點、做推廣活動、做掛曆..."他尷尬的回答,估計他自己感覺很不好意思吧,畢竟他也做了幾年市場了。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充分了解“市場”

大部分人應該知道一個原則:新產品想要推向市場,必須要先在一個市場完全滲透。

比如某個市場有100個人,一旦該市場有10-20個人開始用了,引爆產品,剩下的人也會開始慢慢使用,而如果20個100人的市場,每個市場一個人使用,雖然也有20個人使用,但不會引爆產品。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充分了解“市場”

記得幾年前讀大學時我天天玩遊戲,基本不關注互聯網上的消息,更加不知道支付寶,有一天我發現同寢室有好幾個人都在用這個APP,然後我也跟風使用(包括美團、餓了嗎...)。那時我們寢室就是一個市場,使用人數達到一定數量後,形成引爆,即使我這個天天打遊戲不關注外界的人也開始跟風使用;滲透率一旦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就會得到爆發式增長。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充分了解“市場”

絕大多數市場人都以為自己在做市場聚焦,但實際上並沒有準確理解"一個市場"的真正含義。

我以前看到一個案例:一個主營業務是修電腦修手機的公司,在初期推廣的時候,幾乎具備了成功營銷的所有條件:價格低廉(例如上門清灰只要39元),服務好,文案也還不錯,執行力也高,也先決定做好幾個市場,主要聚焦幾個高端小區,決定做好市場滲透。

然而結果卻收穫甚微,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仔細思考一下,就會想到他可能進入了幾百個市場,而不是幾個市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不是聚焦幾個高端小區了嗎?

通常來講,一個有效市場至少要滿足幾個條件:

1、擁有一群顧客;

2、這群顧客有需求;

3、產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4、在決定使用產品時,市場中顧客相互參考。

我想大部分新產品能滿足前三條,但最後一條是成功推向市場的關鍵—相互參考。

同樣,在上面的例子中,該公司上門修電腦的服務看似聚焦在了幾個高端白領小區,但是我相信,幾乎沒有什麼小區的白領,會在"怎麼修電腦"的問題上,跟隔壁鄰居交換意見。

這就意味著,一個小區有1000個家庭,你可能進入了1000個市場,而不是1個市場。

實際上,任何一個企業主要的營銷活動永遠是消費者完成的,而市場只不過起到觸發作用——回想一下有哪些產品是因為看到廣告而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看到別人使用、推薦、討論、分享等等。

在很多時候,同一市場的消費者密度,是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為一旦一個市場內,用類似產品滿足類似需求的消費者超過某個臨界值(比如100個人中有15人使用),消費者相互的影響、意見參考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整個市場就會迎來爆發增長。

比如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你偶然看到1-2個朋友分享一個標題平淡無奇的文章,幾乎不可能打開看。而如果一刷朋友圈,發現十幾個好友都分享了此文,即使標題是無聊的"一二三四五",你也會打開看,最終會導致刷屏。(傳播的密度超過臨界點)

在這個臨界點到來之前,用戶主要受市場部工作的影響(比如標題起得好不好),而臨界點到來後,用戶則主要受其他用戶的影響(比如很多人都瘋轉了),而這就是連鎖反應。

激活任何一個連鎖反應的關鍵,在於你先至少先定義並進入一個市場。這個市場並不是簡單按照地理位置、人群年齡、產品品類等定義的,必須是"一群人使用類似產品滿足類似需求,並且相互參考意見"。

只有這樣,你才算做到了開頭提到的那個基本常識:市場聚焦。(畢竟,同時進入1000個市場可算不上聚焦)

此時,你才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連鎖反應,發揮營銷的槓桿力量,而不是單純依賴自身的營銷預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