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總量什麼時候能夠成為全球NO:1?

作者:杜猛,生於西安,著名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被譽為中國四大財經怪才之一、鬼城博士。民革北京大學支部黨員。 代表作品:《貨幣學》《投資管理概論》《房地產開發與運營》《鬼城論》等。

中國經濟總量什麼時候能夠成為全球NO:1?

答案肯定是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時候。

問題是用什麼樣的算法才能得到公認?

第一種方法是匯率計算法;

第二種方法是比較計算法;

第三種方法是購買力計算法。

也可以概括為以下方式;

一是國際貫例核算方法:在實際核算中,GDP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構成。(1)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總產品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2)收入法也稱為分配法。按收入法計算GDP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等於GDP。(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終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由於統計口徑不同,這三個公式算出的GDP是不一樣的。

二是中國核算方法:中國的GDP使用增加值進行計算的。實際核算中,GDP就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我們現行的GDP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對各種類型資料來源進行加工計算得出的,具體方法非常複雜。

世界銀行2014年4月30日發佈報告稱,根據該行“國際比較計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2005年後首次更新的數據,中國今年就將超過美國躍升世界第一經濟體。這份報告引起中外各界熱議。因為,在多數經濟學家眼中,即使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超過美國是遲早的事,那至少也得到2019年。

若是參考並用曼德森用1990年國際美元價格計算,扣除物價指數用工具硬生生的推算岀來的結果,也許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了,但是這個方法不能得到公認。

若是參考並用世界銀行國際比較算法,中國在2014年按照新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方法來推算結果是中國超過美國,然而,這個方法也不能得到認同。

IMF曾經同期再次發表同樣的報告,結論和世界銀行一樣,國際上兩個重要的權威機構對此發表了同樣的看法,即使如此,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結果即中國經濟規模超過了美國經濟總量。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比較清楚的是美國在1870年GDP超過英國,這是根據曼德森的數據,大概在1890年前後美國超過中國成為世界NO.1。從1890年到現在,已經128年的時間了,我們終於等到了這個時候,那就是中國超過美國重返全球經濟總規模第一。

喬治·斯蒂格勒 (George Joseph Stigler),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同弗裡德曼一起並稱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領袖人物,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寫了一篇文章提醒全世界不要忘記,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NO:1。這就意味著2015年已經開始了一箇中國世紀。

跳出經濟思維模式來看,中國人均壽命已從1949年的平均35歲提高到目前的73歲,可能是世界上提高最快並且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人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5歲,只比中國高兩歲,差距已經很小了。說不定若干年後,中國人均壽命會趕上或超過美國,誰能過得長久還不一定呢?100年太久了?

我也曾看到一篇標題為《美國專家直言:中國

人的生活水平過100年也超不過美國》的文章。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國的確很難在短期內超過美國,至於100年以後,本人就不願妄加預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過100年,中國人都比美國人具有“后羿射日”傳說故事裡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並且自我驅動著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