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孟子舉出人類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後,又提出人倫道德上四種最基本的心理行為。

第一,凡是哀憐別人、同情別人,對別人的苦難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惻隱之心,就是慈悲心。沒有這種惻隱心,則不能算是人。第二,沒有羞惡之心的,不能算是人。羞惡之心,也就是所謂的慚愧心、廉恥心。第三,沒有辭讓心的,也不是人。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他說人天生有種好的心理行為,像懂得謙讓利益、推辭好處等。譬如大家同桌吃飯,儘管這一道好菜最後終於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辭讓,如果沒有這番辭讓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別人,把好的搶先往自己口裡送——非人也。第四,沒有是非之心的,也不是人。是非都分不清楚,當然不叫人了。白痴不能叫做人,嬰兒不能分辨是非,當然也不能算是人。因為這四種心理嬰兒都沒有,所以只能叫嬰兒,不能叫大人。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有人說嬰兒又叫赤子,那麼嬰兒之心應該就是赤子之心了。而赤子之心向來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讚許的。如果嬰兒沒有這四種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嗎?其實不是,赤子之心是別有含義的。應該說,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靜態的體象,屬於後天的內在——這裡暫時不談先天本體。這裡孟子說的四種心理,是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心理行為。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上面這四種心理行為又稱為“四端”,四個大方向的發端。古人講這四端,往往配合《易經》的道理來說,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於是說立天之道為陰陽,立地之道為柔剛,立人之道為仁義。這就是所謂的“太極生兩儀”。至於“兩儀生四象”,這四象也推而廣之為天的四個現象、地的四個現象,以及人生的四個現象。古人這一說法未免太籠統,我們現在強調說明的是人的四個基本心理行為。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孟子自己對這四端的解釋非常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儒家的學說,幾千年來講心理行為,乃至擴展為政治的心理行為,都非常強調這四端的重要。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禮的行為是由辭讓之心發端的;智的行為是由是非之心發端的。所以一個人的仁、義、禮、智四種好的行為,就是這四種心理的擴大。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孟子說到這裡的時候,又拉回去,談到前面與公孫丑所說的行仁政的問題。他說,人本來具備了這四端,等於生下來就有四肢一樣,能夠做事走路,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人本來就具備了這四端——四種心理行為,而對於行仁政卻說做不到,那是他自暴自棄,自己欺騙了自己,害了自己。假如一個做人家臣子的人說他的領導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盡輔助之責,這樣就等於害了他的領導人,“賊其君者也”。

仁的行為是由側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學習中華文明傳統文化,一起把我們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歡迎讀者留言評論和關注,動動您的手指轉發正能量,讓更多人學習到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