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雞:場上英勇無比,桌上肉香四溢

鬥雞:場上英勇無比,桌上肉香四溢


說起鬥雞是我國古老的珍惜雞種,它外貌威武雄健,生性好鬥,是歷代貴族的觀賞之物。但是,現如今鬥雞已經全方位的為咱老百姓服務了,不僅蛋賣得快,肉也上了餐桌。但是,這叱吒戰場的鬥雞數量太少了。

我國鬥雞活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最初人們開始飼養馴化它們是不僅是為了食用還有娛樂。而比賽則是檢驗鬥雞品質的最好的方法。狹路相逢勇者勝,打鬥的兩隻公雞一見面就會隨時尋找戰機向對方屢屢發出強勢的進攻。鬥雞的爭鬥性極強往往一斗就是1-2個小時,不久就會打得鮮血直流,如果沒有人阻止,它們就會一直打鬥下去。一隻馴好的鬥雞如果在比賽中獲勝,身價馬上就或上漲-----由一兩百漲到上千元。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成了許多養殖戶致富的一條途徑。

魯西鬥雞是鬥雞的四大品種之一,它有鬥性好,體型高大魁梧,抗病能力強等優點。2001年魯西鬥雞被國家農業部畜牧總局命名為“中國鬥雞”,並加以保護。

有了好的品種還要有好的養殖方法,魯西鬥雞的鬥性這麼強是不是也要像老鷹一樣吃點好的呢?非也。鬥雞的飼料主要是由原糧組成的,像玉米就是把玉米粉碎了以後直接餵養。粉碎後的糧食有利於鬥雞的消化和吸收,使雞肉長得緊實健壯,為今後的戰鬥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但是,僅僅吃原糧還不能滿足鬥雞生長髮育的需要,還要加點微量元素。

除了食譜合理之外選擇好的鬥雞品種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防止鬥雞近親交配繁殖,人們將精心選好的公雞和母雞做為種雞,併為他們記錄掛牌,裡面詳細記錄了它們的交配信息,選用了好的基因再用人工受精的方法。這樣就能一呆代代保持並優化魯西鬥雞好鬥的遺傳特性。一般選育的公雞都在8斤以上,母雞一定要鬥性非常強,要黃嘴、黃腿顏色和體型都要符合魯西鬥雞的標準。

別看成年的魯西鬥雞個個驍勇善戰,在它們小的時候也有很脆弱的一面,育雛前期,1-10天的溫度要嚴格控制,一般要掌握在33-35攝氏度。從14天到3周內要加強通風,通風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則小鬥雞容易患多種疾病。除了溫度和通風的嚴格要求外,小鬥雞飼料裡蛋白的含量要達到21%,這樣能增加小鬥雞的生長速度而且還必須24小時不間斷的餵養。想要長成強壯的鬥雞還要做好防疫工作,防疫的疾病主要是新城疫(雞瘟),新城疫的疫苗要在7日齡、14日齡、28日齡個注射一次。

當小鬥雞長到4周以後開始變得好動起來,這時候得給它們加強運動,否則容易患腿部疾病,嚴重影響打鬥時奔跑的速度。因此要給他們建立一個戶外運動場。戶外運動場的要求一般很簡單,只要足夠大就可以,一般每畝地可以放養300只鬥雞左右。最好在運動場上種植樹木和牧草,鬥雞運動間隙可以吃點可口的青飼料來補充體力。牧草可以補充飼料搭配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多維素等,而種樹木的目的就是為了夏天不至於因為天氣太熱造成都記得傷亡。

當鬥雞長到4個月時就已經達到了完全性成熟。這時候打鬥和佔領的天性就顯露無疑了,古人歃血為盟往往用的是好鬥的公雞血,看中的就是它應用頑強的鬥性。於是飼養員要把鬥雞們分開關在不同的籠子裡,讓他們互相不見面,並開始進行訓練來“悶性”,最多持續一個月。之後鬥雞“好鬥”的性格就出來了。放出來之後的鬥雞一見面就開始瘋狂的打鬥,接著,那些戰勝的鬥雞又被挑選出來,單獨飼養而且要吃一些蛋清、牛肉沫、牛肉粉一類的食物,特別是骨粉要增加20%左右,以補充鬥雞所需的鈣和能量。既不能讓鬥雞長得太胖,又不能太瘦,還要保持它的體力特別是打鬥時的耐力。好東西也不能吃得太多,一隻雞平均一天吃2-3兩就可以。如果把鬥雞過於催肥,反而對雞不利。脂肪堆積過多直接影響了鬥雞得排汗功能從而導致雞缺氧,機體供血不足而致使鬥雞死亡。特殊營養不僅能為鬥雞提供足夠的能量,還能保持鬥雞像運動員一樣健美強壯的身材。

一隻好的鬥雞必須喙如鐵,爪如鋼,身瘦腿長這些特徵無疑是鬥雞有了很強的戰鬥力。每天的訓練是鬥雞必須的功課,一抽一打,一勾一掛,氣勢如虹,勢均力敵。訓練結束後要用茶水將鬥雞的羽毛捋順,來增加鬥雞毛的硬度,皮的硬度和厚度。

鬥雞:場上英勇無比,桌上肉香四溢


現在鬥雞不但在賽場上一展風采,同時鬥雞蛋和鬥雞肉還成了這裡一道特色大餐,鬥雞肉由於鬥雞運動量大,脂肪全部融於肉中,鬥雞肉吃起來勁道、汁多、不柴、不膩口感甚好,通過實踐證明6-12個月的鬥雞肉最為鮮美。而鬥雞蛋高蛋白低脂肪,更是每逢佳節送親朋好友的佳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