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學長,還是叫他老師?這是個問題!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你是否留意過身邊的他們?

他們是兢兢業業的辛勤園丁,平日裡是我們尊敬的前輩。

你有沒有好奇或幻想過他們的學生時代?

和我們在同一個校園裡,在同一片綠茵場上,感受著這裡的春華秋實......

時間無聲,歲月有痕。

或許......

我們也可以叫他們一聲“學長”或“學姐”。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青春有你 往後餘生也都是你

“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獻給了二外。”王衛紅回想起自己的青蔥歲月,最常說的便是這句話。

現在,她留任我校英語學院,任教英語已經十餘個年頭了,她是同學們眼裡學識淵博的老師,更是平易近人的親切“學姐”。回想起她自己當初選擇留在二外做一名教師時,她感慨地說道:“也許這一切是緣分使然,我一直熱愛著教師這個行業。”在那個年代,大多同輩人都選擇了前景很好的事業單位工作,其實很少有人像她這樣選擇“留守校園”。多年之後,看著昔日同窗成為了社會精英,她笑笑說不羨慕是假的,但她卻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做一名教師是幸運的,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畢業,我感覺非常幸福並且非常有成就感,這些比起那些名利富貴更加讓我珍貴。”王衛紅如是說。對於她的每一屆學生,她都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與精力。除了盡職盡責地任教,她在學生們眼中更像是朋友。平時在課堂上經常和同學們開一些小玩笑,講述她自己有趣的故事。當她看著畢業生們進入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她為此感到無比欣慰;但她也常感悵然,看著她自己慢慢變老的同時,這些畢業生又不知何日能再相見了。“我把我的青春都奉獻給了二外,我義無反顧,從未後悔。”王衛紅堅定地說道。在二外的這些年裡,這些生活的酸甜苦辣伴隨她從學生時代走向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在無形中二外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十年歲月彈指一揮間,回首往昔,她從青澀學生蛻變為優秀教師,她用整個青春見證了二外的變化,看著我們的校園越來越美麗,她對二外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她所熟悉的,二外的每一個建築她都是有感情的。初入二外,這裡給她的印象還是“人煙稀少”的;年復一年,二外的招生規模範圍越來越大,天南海北的優秀學子相聚二外,校園裡變得“熙熙攘攘”,優秀年輕的力量匯入二外,她頗感驕傲與欣慰。教學樓也變得越來越擁擠,當她看到一箇舊的建築被拆掉,心裡邊有許多不捨;但是當她看到一個新的建築拔地而起,公主樓、書影時光咖啡館、更多的科研教學樓,看到這些她的心裡又多了幾分欣喜。在這裡學習、生活,她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時代。

這是我們的“學姐”。她亦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亦友,芝蘭之交,清風高誼。我們在二外相遇,彼此的青春裡都有二外,往後餘生也都是它。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與二外的一場知己知彼的“戀愛”長跑

週一早上,張冬梅準時出現在教室,開始了她一天“套路滿滿”的教學。她微笑著攤開教案,輕車熟路地講起今天的課文,語言詼諧幽默地同時又能巧妙地結合起知識點。儘管是週一,但同學們沒有一個打瞌睡,都打起一萬分的精力。轉眼間,下課鈴就打響了。“大家不要忘記我佈置下去的音頻作業哦。”她親切地叮囑魚貫而出的學生。

“張冬梅老師上課前都有好好計劃過,每次課程都很充實不會乏味。”2016級俄語系的李同學提到張冬梅的課堂,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正如她所說,張冬梅確實做了充分的準備。

“一課內容,我有時會做十幾頁教案,因為有太多東西要考慮了。學生們的近況、特點、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其實在課堂上展現的只是一部分,做的要比講的多多了。”張冬梅認真地說道。雖然在二外已經教了二十六年俄語的她已經對教材爛熟於心,但每次講課她都會重新做一遍教案。不斷改進、推翻教案,這一過程儼然成為了她多年來的習慣。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把時間撥回到張冬梅老師與二外初見之時,當時的她也許沒預料到自己會在這個地方度過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十年。她的人生軌跡和二外纏繞在一起,二外見證了她的青澀也見證了她的成熟;她目睹了二外的發展,同時她自己也逐漸成為這其中的一份子。

“當時大家的物質條件還不像現在那麼好,一臺留聲機一個班的人一起用,七八十年代蘇聯留下的視聽說材料。即使是這樣,班上的十六位同學都拿出一百分的精力學習。每次俄語系的學生都專注地學到晚上,當時大家都特別怕大舌音不會,拼命的練,還好最後全部同學都學會了。”

那時,她經常夜晚在自習室學習,一抬眼天就黑了;每天下課後就期盼著能搶到食堂有限的排骨.......

當然,二外老師的教誨也在張冬梅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我研究生導師呂國軍教授就常常教導我‘把學問做紮實,守住初心’,現在想來還是十分受用。還有宋正昆教授,像媽媽一樣照顧著我們,對了,還有劉廷璋教授,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去探望他......”會想起過去老師們的教導,張冬梅感慨良多,“感謝他們,讓我知道一位認真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

本科工作四年,任教二十六年,時光緩緩流淌,歲月在她心裡放下二外春天開過的花,冬天落過的雪。這些年她和二外的關係更像是一場“戀愛”長跑。從初見時緊張侷促到最後知己知彼。

十年從教 道不盡我對你的愛

6577和100024這兩個數字,於馬振濤而言,是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的。一個是二外以前的電話號碼,另一個則是學校通信的郵政編碼。“從前的日色變的慢,車馬郵件都慢。”它們都是二外贈予的青春記憶,是鐫刻在心上的美好回憶。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馬振濤在二外讀完研究生後,便留在學校的英語教育學院成為了一名老師。他講道自己想留在二外是受到了老師們對他的影響,他們淵博的學識、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處事風格都成為了他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從學生到老師這個身份轉換,他自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從坐在教室裡認真聽課到走上講臺授課,雖然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是這是他所夢寐以求的,二外給了他這樣一個平臺,他倍感珍惜。談及自己最初的選擇,他坦然地說道:“留在二外,我從未感到後悔。”

在教書十餘年的生涯中,他愈加堅定自己最初的選擇。十年樹人,他鐵打的營盤走出無數流水的兵 ,每年迎來和送走一批學生,雖然外表看著都差不多,但是在他心裡每個學生他都有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閃閃發光的特點。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他說這也是一個不斷“更新”自己的過程,時代在變化,他的教育理念和知識儲備也要持續更新。“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馬振濤如是說。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十年韶華匆匆過,馬振濤在二外從風華正茂的青春少年,搖身一變成為了成熟穩重的優秀教師。回想起自己在二外的求學生涯,最令他難忘的便是每晚燈火通明的宿舍和走廊,大家一起看書、查資料,那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是最難忘也是再難有的。二外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心裡,對於二外,他難以割捨,因為“這裡就像是我的家,總是那麼熟悉和親切,怎麼會有人不留戀呢?”馬振濤笑笑說。十餘年從教,他對二外的感情日益深厚,二外成就了他,他也在為二外培育著一批又一批人才。或許,他很少將“愛”字掛在嘴邊,卻一直用行動在表達著他對二外的愛。

他,是馬老師,也是我們的馬“學長”。他熱愛教育事業,從一而終。

此生無悔來二外 來世還做二外人

“此生無悔來二外,來世還做二外人。”這,是陳發家對二外最深情的告白。因為夢想,青春不老,我們的這位學長老師,在他的青春裡從未停歇追逐夢想的腳步。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我從2001年本科畢業第一次報考二外就一直在追逐二外。”陳發家如是說。回憶過往,他兜兜轉轉走過許多大學,但從未忘記並愈加堅定最初的夢想,一次和以二外學生為主的志願者們一起為奧運服務讓他和二外再次拉近距離。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後二外終於等到了他。如果說來到二外是他圓夢的幸運,那麼留在二外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則是對他多年努力與堅持的回報。“於我而言,留在自己嚮往已久的學校做老師,這是莫大的幸運啊!”他堅定地說道。

若說學生時代讓陳發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對夢想的追求,那麼在他教書的十餘年中,給予他的則是對教育更深層次的的體會。他會為了沒有上好一節課在深夜躺在床上的時候輾轉反側、汗流浹背,思考如何更好地將知識講授給學生們;他會盡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學生傳遞正面、陽光、積極、向上的信息,和他們分享真、善、美的知識以及自己青春追夢的故事。他想如果他說過的上千句話裡哪怕有一句話對學生有啟迪也是值得的。陳發家笑笑說想想幾代人之後,有人說他的祖輩是受到他的啟發才取得如此成就的,他會感到無比欣慰。一位哲學家曾言:“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陳發家用他對教育最熱忱的心,感染著、影響著他的每一個學生。

在二外,陳發家從學生變成老師,唯一不變的是他對二外的愛。如果重新來過,他依舊會堅定地說:“此生無悔來二外,來世還做二外人。”

留校任教,源於我對你寄予的深情

2008年,侯宇翔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語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張洪儀教授。“張洪儀老師不僅教授語言,從她身上,我還學會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從文化的高度把握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人。

侯宇翔說,他由衷感謝母校二外給予了他很多機會,二外的平臺讓他在專業和實踐方面更加精進。2009年,他受國家公派赴沙特國王大學留學。而後,陪同中國作家代表團赴三個阿拉伯國家進行短期訪問,又參與阿拉伯國家新聞媒體研修班的培訓和翻譯工作。“二外提供的很多機會讓我幸運地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再認識,讀研期間做代課教師的經歷也讓我很好地瞭解整個教學環節。”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2011年,侯宇翔畢業後留校任教,做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語系主任助理、副主任;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東學院院長。

對於留校教書,那是源於侯宇翔寄予母校很深的感情。“二外是一所又小又精緻的學校,在教學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在外語的學習上能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這是很多綜合類大學做不到的。而二外在這幾年當中又在不停地嘗試改革,給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以期待,而我也是滿懷期待的一員。”侯宇翔說。

他像雲杉一般俊秀,像藍天一樣深沉;他有學問,還有一顆和我們通融的心。他是我們青年一代“二外人”的榜樣。

THE END

在二外的校園裡,承載著一輩輩人的青春記憶。當看了我們“學姐”“學長”老師的學生時代後,是否覺得和他們之間又拉近了距離,是否也會感到非常幸運,有幸能夠結識這些優秀的前輩們,在二外和他們共同學習生活。他們是老師,是前輩,是朋友,是我們最親愛的人兒!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翔宇東方新聞社

文案|張瑩

圖片|由張冬梅 馬振濤

陳發家 侯宇翔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