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在這場雙城記裡,我終於看到了最真實的青春

在社會題材中融入青春的迷茫,在深圳與香港兩座城的遊走間得見於無解的身份困惑,《過春天》是一部讓人倍感驚喜的導演處女作,作為導演的白雪,她對敘事和鏡頭語言的出色駕馭,既引領觀眾走進了一位少女的內心世界,也令人真摯的感受到了她青春中的愛與痛。

《過春天》:在這場雙城記裡,我終於看到了最真實的青春

《過春天》裡的主人公是一位16歲的少女佩佩,她在香港上學,卻住在深圳,她有父母,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家,這樣的身份無疑為她的成長帶來了更多的迷茫,也帶來了不少尷尬,但同時這一身份又成為了電影展開故事的契機,希望能和閨蜜去北海道賞雪遊玩的她,為了湊足足夠的錢,在蘋果手機的浪潮中成為了一名走私手機的“水客”,而“過春天”的意思則是水客間的行話,代表著順利度過了海關。

《過春天》:在這場雙城記裡,我終於看到了最真實的青春

每天上學回家的學生身份成為了佩佩作為水客的最好偽裝,也正因此她在水客組織有了如魚得水的表現, 對於原生家庭缺位,又沒有足夠情感寄託的她來說,在這個組織裡,她不僅被稱大家親切的叫著佩佩姐, 還有想收她做女兒的花姐,以及與男生阿豪間的情愫。這種關聯就像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彼此的認同雖來源於利益,但因為孤獨這種認同又成為了讓人難以割捨的羈絆。

電影中被養在魚缸裡的鯊魚成為了其絕佳的隱喻,對於佩佩來說,她並不用為了生計奔波,但穿梭於深港之間無法停下的腳步,沒有身份認同的孤獨,都使她像極了那隻被囚困的鯊魚,而本是為了賺取北海道旅費的她,在賺足足夠錢後,仍舊沒有收手,此時支撐她的動力已然並不是金錢,而是被認可的快樂,是在組織裡找到那哪怕虛假,也能慰藉孤獨的溫暖。

《過春天》:在這場雙城記裡,我終於看到了最真實的青春

佩佩這一複雜的情愫也在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裡被推向了高潮,為了大賺一筆,在昏暗又透露著暖昧紅光的房間裡,佩佩與阿豪互相將大量手機纏繞在對方的身體上,沒有過多的臺詞,也沒有任何過於親密的舉動,電影卻在此,將兩人既那種源於男女之間的曖昧,又帶有著那麼些許疏離的情感得以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這種獨出機杼對青春情愛的藝術表達,鑄就了電影的高光時刻。

《過春天》:在這場雙城記裡,我終於看到了最真實的青春

從原生家庭的缺位到身份認同的尷尬,再到青少年參與水客走私的犯罪,《過春天》藉由一場雙城記所一展的不再只是一場同質化的青春,它對本土文化的結合,對社會現象的折射,對少女成長細膩的勾勒,都透露著一股屬於自己的匠心,而也只有這樣能接住地氣的電影,才能真正意義上賦予青春以最真實的實態。

個人評分: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