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李建新:民宿經營也需要刺激假期連帶產品的消費

作為一個“業餘”的民宿經營者,經過了又一個“十一”長假和之後一週的緩衝期,看了看房客們的評語,又算了算收益,秋林李建新覺得自家的民宿收益在今年又上了一個臺階。在總結會上,李建新對大家說到:“打一場漂亮仗容易,打持續地漂亮仗就不容懈怠。”

目前國內的民宿經營越來越向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比如業界所說的“北有寒舍南有花間堂”。而秋林李建新旗下的秋林民宿,實在是不起眼。在最初,這些民宿只是李建新為了解決接待秋林相關產業的客戶而建立的食宿點。能夠成為目前規模,不得不說是李建新的無意插柳。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時,李建新在鄉下、山裡都有自己的種植基地。最初基地產品是作為自用或者禮品贈送親友,後來慢慢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產出是要銷售的。於是為了接待客戶,李建新就在基地附近的村落裡租用了當地農民閒置的房屋進行改造,變成了公司招待所。這就是秋林民宿最初的雛形。

秋林李建新:民宿經營也需要刺激假期連帶產品的消費

後來,隨著秋林產業的細化,市場的拓展,李建新拿到的房屋也越來越多,分佈在不同的地方,已經不能再單純的寄望讓當地農民來照看打理粗放式服務,於是李建新索性請了專業的團隊進入,逐步將幾處從內到外升級改造,同時經營管理,這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秋林民宿。

當然,秋林李建新沒有忘記和鄉親們一起致富。在李建新的帶動下,當地居民也逐漸興起開辦農家樂來。雖然硬件比不上李建新的秋林民宿系列,但是收入也很可觀。這樣還和秋林民宿形成互補。

秋林李建新的民宿以接待那些更注重體驗和享受的人群為住。平時則以接待客戶為主,甚至公司內部的培訓團建也在此處。這裡不僅有“慢生活”,有返璞歸真的鄉間野趣,難能可貴的是來到這裡人還可以拓展自己的“圈子”。而鄉親們的農家樂則比較大眾化,在週末或者節假日比較忙碌,在平時要空閒些。

早在今年九月上旬,不僅李建新的秋林民宿預訂一空,就連這些農家樂,整個十一期間的預定也差不多結束。根據過往的經驗,對於這些鄉親們來說,住宿並是主要的收入,餐飲和出售自家產出的糧油米麵、蛋類等才是加分的收入項目。秋林李建新一邊欣慰鄉親們能創收,一邊又憂心這樣的情形不是常態。他深深覺得,想要將收入擴大化刺激假期連帶產品的消費勢在必行。

秋林李建新是屬於行動派的人。他派人瞭解了村落裡的預定情況後,覺得刺激消費或許可以利用一下開辦鄉村市集。平常鄉親們是逢“四、九”或者“五、十”去鎮上趕集,如果在遊客來期間,村莊裡面自己就有集會怎麼樣呢?

對於創收的事情,鄉親們的反響很大,也都積極配合,於是在李建新和村幹部的領導下,風風火火的鄉村市集在十一期間就亮相了。在村委會門口的空地上,幾大塊長木板上擺放著不同物品的樣品或者用石頭壓著一張寫著字的紙,紙上的字就代表了該物品,木板後多是放假在家的孩子們。自家產品擺在一起,按照不同分量已經分好,來玩的人願意買什麼就拿什麼,就連擺放的果子還可以試吃。東西可以當場付錢拿走,還可以講明自己住在哪處,讓看攤的小孩子送過去。果子覺得好吃,不光可以在市集上買,還可以自己去採摘,就連活雞活鴨等還可以預定,等到返程的時候再拿上剛處理好的。當然嘍,作為發起人的李建新也沒忘記把自己基地的產出拿出來展銷,並開通了微信商城,即使遊客以後想買,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

以往來玩、來住宿的遊客,吃著東西不錯,頂多就是住在誰家就在誰家買點,而今年,秋林李建新出其不意搞了這樣一個鄉村市集,不僅地裡的玉米花生板栗創收,就連不起眼的山裡紅梨子等產品也同樣創收。看著十一期間的業績表,李建新覺得,這個鄉村市集,來年還得要繼續辦下去,並在以後還要形成品牌化,讓遊客來一趟能品嚐到原汁原味的山野之趣外,還能將山野之味打包帶走,讓遊客們的旅程更多一番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