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文 / 觀影君

3月15日,電影《過春天》登陸院線。作為女導演白雪的處女作,《過春天》的票房和排片都可謂極其慘淡,上映5天,票房不足800萬。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海報

雖說不受市場待見,但《過春天》絕對是一部好電影。在預告片中打出了這樣的一句話:這一次,重新定義青春片。也足以見得《過春天》的野心。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這一次,重新定義青春片”

一提到國產青春片,不少人會下意識地排雷,認為又是充斥著狗血劇情的圈錢之作。無怪有人會這麼想,這也是長期被國產青春片“傷害”過後的本能反應。

可是這一回,《過春天》沒有走上爛俗的老路,它有點像是《風櫃來的人》和《藍色大門》的結合,極為剋制地將青春期少女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剛剛過完16歲生日的劉子佩是電影的主人公。16歲,意味著劉子佩可以合法地被僱傭,去餐館兼職服務生,因為在聖誕節前,她需要存一筆錢。她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陳頌兒一起去日本旅遊。

正值花季的劉子佩,她對於“成長”這個詞似乎還沒有真正的體會。圍繞著她的友情,親情,還有萌芽階段的愛情,都在無形之中,一步步地推著她往前邁進。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劉子佩(左)& 陳頌兒(右)

關於親情

劉子佩是典型的“單非仔”。“單非仔”是指父母雙方只有一方是香港人,然後出生在香港的小孩。劉子佩跟母親住在一塊,可是母親基本不管她,成天只顧著打麻將。劉子佩偶爾會去父親那拿點零花錢,簡單地閒聊幾句,關係也不是很好。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她白天在香港上學,說著一口流利的粵語,晚上的時候通過閘口回到深圳的家中睡覺,過著兩城生活。這種由於身份特殊造而造成地域認同感缺失的人設,在香港迴歸前後的電影中十分常見,最經典的當屬陳果導演的“香港三部曲”。(《細路祥》、《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

對於在深圳長大的導演白雪來說,她一直很想拍攝一部關於深圳的電影。除了張暖忻導演的《南中國1994》和李睿珺導演的《路過未來》,沒有電影將鏡頭對準過這座城市。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白雪花了大量時間往返於深圳和香港兩地之間,寫了兩萬多字的調研報告,隨後才開始動筆寫劇本,沉心打磨了整整兩年。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導演白雪

關於友情

親情的缺失使得劉子佩把更多的情感寄託在了好朋友陳頌兒身上。兩人無話不談,形影不離,還計劃著要一起去日本看雪,因為香港從來沒有下過雪。

相比於底層的劉子佩,陳頌兒的家境相當富裕,常常帶著劉子佩見世面,讓她體驗到之前見所未見的東西。遊艇派對,帶泳池的別墅,養在家中的鯊魚,這些都讓劉子佩大開眼界。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兩人有點像《藍色大門》中的孟克柔和林月珍,後來因為一個男生而撕破了臉,《過春天》裡的這個“張世豪”是走私集團的阿豪。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藍色大門》(2002)

關於愛情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子佩加入了一個走私集團,他們將香港的手機通過海關帶到大陸賣掉,也就是“水客”。劉子佩“單非”+“學生”的身份簡直就是帶貨的完美人選。也正是在這個走私集團裡,劉子佩認識了阿豪。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阿豪是陳頌兒的男朋友,可是在多次帶貨行動中,阿豪喜歡上了劉子佩。阿豪會租車帶劉子佩出去兜風,一起去飛鵝山看城市夜景,對著劃過天際的飛機許願,假裝那就是流星。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對於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劉子佩來說,那就是剛剛萌芽的愛情。他們在昏暗的倉庫裡互相把手機纏在對方身上的那五分鐘,簡直是神來之筆。沒有露點,沒有尺度,沒有直接的話語表達,卻滿是情慾流轉,那是荷爾蒙的氣味,是獨屬於青春期的曖昧。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電影的名字“過春天”也正是取自“水客”走貨時的黑話,他們將順利通過海關檢查叫作“過春天”,好似充滿靈韻的俳句。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的英文名叫作“The Crossing”,最初的名字譯作“分隔線”;《藍色大門》的英文名叫作“Blue Gate Crossing”,也有“Crossing”一詞,那就是隔開青春與成人世界的分隔線。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The Crossing

親情,友情和愛情,電影將這三者串聯交織在一起,劉子佩的青春沿著這三個維度被不斷撐大,終於在某一天到達臨界點,這一切都被狠狠撕碎了。青春時期的種種幻滅,誰也躲不開,劉子佩當然也不例外。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在電影的末尾,因為阿豪,劉子佩和自己的好朋友徹底決裂;母親被一個男人騙光了錢,在街頭歇斯底里地怒吼;而阿豪因為私自走貨,被集團發現了,就此下落不明。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沒了。

無助而迷茫的劉子佩拖著行李箱上路了,沒有人知道她要去哪,只知道她準備逃離了,逃離過往,逃離身後的滿地狼藉,逃離青春。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過春天》(2018)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一一》(2000)

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彷,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對於劉子佩來講,當她不回頭地往前走時,那便是其中的一個瞬間了。

結尾冷靜而剋制的處理,用一種平淡的敘事方法將成長的傷痛不動聲色地呈現了出來,讓人想到了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的結尾:

阿清來到阿榮的磁帶攤前,大聲叫賣著“三卷五十,三卷五十”,可是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鏡頭緩緩轉向了市場上其他攤位,個人痕跡也慢慢淡出。因為“逃離”,青春的明媚也開始暗淡,青春不再是保護傘,而是淪為了生活的背景。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風櫃來的人》(1983)

國產青春片的春天在哪?

在電影上映前,白雪導演曾說過,“雖然《過春天》相對商業大片對觀眾的觀影素養提出一定要求,但幸運的是趕上了中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的時代,影片種類更加多元,觀眾的電影審美快速提升,這也使得像《過春天》這樣小眾題材的影片可能得到市場認可”。

事實證明,白雪導演還是過分樂觀了。這樣一部講述少女成長,發掘內心世界的佳作,再一次遭到市場的冷落,如同2017年的《嘉年華》和2018年的《狗十三》,叫好不叫座。回溯國產青春片發展的這二十五年,你會發現,想要扭轉這樣的局面,依舊任重道遠。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嘉年華》(2017)

1994年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算是中國大陸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青春片。電影消解了宏觀的大敘事,轉而將青年的成長過程搬上銀幕,表現了成長的陣痛與迷茫。 馬小軍的叛逆形象,在那之前的電影中從未有過。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馬小軍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

在那之後,開始有更多的導演將青少年作為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體,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青年的生存現狀與精神世界,為他們發出聲音,既反映出青年問題,也從側面表現時代對人的影響。

代表作有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路學長的《長大成人》、賈樟柯的《小武》等。迷茫、反叛、無助是當時青春片的標誌,也是底層社會的縮影。這些作品可看做是處於邊緣的憤怒青年的精神自傳。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小武》(1998)

進入新世紀,隨著電影商業化的傾向愈發明顯,這一時期的青春片開始主打“懷舊牌”,以表達對青春的追思。九十年代中後期青春片中的反叛性、意識形態的對抗性和邊緣性的創作特色也逐漸淡化,比如《孔雀》、《青紅》、《愛情的牙齒》、《山楂樹之戀》等電影。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愛情的牙齒》(2007)

2010年以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觀影人數大量上升,尤其以青年人為主。伴隨著消費文化的影響,青春片開始成為愛情、喜劇等類型電影的一抹配色。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簡單化和樣板化,將青春片該有的細膩都粗糙處理了。

重災區是校園青春片,劇情變得千篇一律,“青春”二字成了幌子,成了物質與文化消費的載體,如《左耳》、《小時代》、《匆匆那年》等快餐電影。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匆匆那年》(2014)

對於青春片來講,其最重要的純粹青春經歷和體驗消失了,鮮有共鳴,時代的背景更是蕩然無存,人物也只是一個個單薄的符號。一次又一次的信譽透支也讓青春片成了眾矢之的。

總結下來就是:國產青春片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曾經達到過頂峰,雖然起步晚,但是電影卻部部經典;在新世紀的前十年,迎來了百花齊放的階段,青春片的各種可能被不斷挖掘,自然也是佳作頻出;從2010年之後,院線放映的青春片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這些電影憑藉流量明星的加盟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口碑卻慘不忍睹。

《過春天》:青春就是用大把的時間仿徨,然後只用幾個瞬間成長

《黑處有什麼》(2015)

近些年,國產青春片有回暖之勢,但還不夠,“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依然存在。一個健康良好的電影市場環境,需要每一位觀眾共同建立:不為爛片花冤枉錢,也不故意冷落那些沒能做到諂媚地去討好觀眾的佳片,讓堂而皇之圈錢的爛片不再大行其道。

希望在《過春天》過後,國產青春片的春天也會到來。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