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產城融合”?丨城市百問

如何理解“产城融合”?丨城市百问

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佔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繫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佈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於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並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編者

如何理解“产城融合”?丨城市百问

(往期回顧:“大院”與城市交通和治理| 城市百問)

總第十九期

李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與地方城市政府官員交流有關規劃問題,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就是“產城融合”。有了“產城融合”的概念,就會涉及到招商引資,就會有了稅收,就會關係到GDP的增長,這樣似乎城市就有了靈魂。對於地方政府官員來講,“產城融合”中的產業大多是指工業,在他們看來,工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唯一出路。

研究城市的發展歷史,城市與工業的聯繫大多還是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電器以及機械的發明,是全球工業化最典型的標誌。如果我們看一下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一定與工業化進程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在工業化發展最興盛的階段,城市與工業幾乎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空間概念。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在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中,甚至我們可以把1949年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與城市的發展進程結合在一起,來探索中國的城市化規律。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於工業的理解幾乎可以和產業的發展相提並論,因此,“產城融合”不外乎指的就是城市和工業的融合。

引起我對“產城融合”的關注還是周其仁先生的提醒,他在我們曾經舉辦的城鎮化論壇中反覆強調,發達國家的產業更替,已經實現了服務業對工業的替代。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地挖掘城市的歷史,無論是從古代的城市興起還是到中世紀的城市運動,一直到工業革命之前,那個時候城市與產業的聯繫還僅僅停留在城市和商業之間的聯繫,雖然支撐貿易的增長,支持商品的交換,還是需要大規模的手工業製造。但是與貿易、商業和城市的各種服務來比,似乎主導那個時代城市的產業仍然是以商業為主的服務業。隨著後來工業革命以及工業化進程在全球的加速,工業在近幾百年中成為了城市的主導產業,談到“產城融合”,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迴歸到工業化的發展路徑。

當一個國家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或者是城市化進程已經發展到高速增長的中後期,其實城市的產業已經在發生悄然的更替,服務業逐漸地又迴歸到城市的主導產業,完成了歷史在更高階段的復歸。其實問題並不複雜,因為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務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城市居民開始關注城市的環保和生態,對於工廠噪音的難以忍受,對於運輸工業產品的大車穿梭在城市中間,帶來的二次揚塵汙染和不安全因素的反感,工業用水的排汙問題,工業的廢氣排放問題等等,都是工業化時代城市病的重要表現。當然更重要的是經濟規律導致了城市主城區對工業的排斥和替代。畢竟人口聚集效應帶來的地價上漲使得用地的稀缺性越來越突出,而工業在城區內部佔地所創造的收益遠不能抵消所帶來的汙染和其他負面因素。因此城市有了退二進三的城市產業更新過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的城市退二進三的經驗在全國大城市廣泛推廣。給城市和企業帶來的好處就是,減少了城市汙染和環境的破壞;企業通過空間置換,因土地的有償轉讓獲得了更新的啟動資金,恢復了生機;城市的交通壓力驟減等等。一些傳統的大型企業成為了城區公園和展覽空間,城市的形態也就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研究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規律,要注意到“產城融合”的實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繼續研究城市裡的產業,可能已經不能停留在以往的“產城融合”內涵中,而且在制定城市發展的政策和規劃中,要在空間上對“產城融合”注入新的因素。因此要注意到城市化發展不同階段“產城融合”的不同表現形式。可以說在城市化發展的中後期,“產城融合”更多的是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而不是繼續在城市裡規劃工業化發展的路徑。這個時期,工業要遠離城市,服務業在城市裡全面地對工業實現了替代。

如果我們把城市發展的歷史和產業的結合分為不同的階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城市+商業--城市+工業--城市+服務業。如果從城市空間的變化和產業之間的關係,可以描述為城市化初期和中期,工業佈局在主城區;城市化中期以後,工業向近郊區遷移,或者是沿著城市邊界建設工業的開發區,服務業進入城市並發展壯大;城市化中後期,工業向遠郊區轉移,工業開發區也要遠離主城區,服務業在城市佔據主導地位。

“產城融合”在城市化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決定著城市政策和空間規劃編制的思路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都市圈地區、城市群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服務業是城市主城區的主導產業。而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遠郊區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還存在著不同規模的工業開發區。在城市的主城區,所謂“產城融合”要適應服務業的發展,發揮城市的規模聚集效應。城市的高密度的人口結構所對應的就業要適應兩種服務業就業人口,與創新產業結合緊密的高端服務業,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傳統服務業。而在遠郊區的不同規模的工業區,規劃空間的利用更要適合大量的藍領工人和外來的農業轉移人口,而不能把主城區的功能和景觀特點複製到以工業為主導的開發區“產城融合”模式。否則,工業開發區的高成本還得通過房地產業來進行補償。

往期回顧

第一期 什麼是城鎮化?

第二期 在中國為什麼叫“城鎮化” 而不是叫“城市化”?

第三期 從大數據看人口流動:基於手機信令數據分析

第四期 中國的城市和國外城市的區別?

第五期 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走特大城市的發展道路嗎?

第六期 春運會形成向大城市的“反向流動”嗎?

第七期 什麼是都市圈?

第八期 國際上城市化是以發展特大城市為主要路徑嗎?

第九期 “微改造”能給城市帶來什麼?

第十期 如何理解城鎮化與鄉村振興?

第十一期 城鎮化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十二期 都市圈需要什麼樣的軌道交通?

第十三期 如何規劃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

第十四期 如何理解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第十五期 中心城市如何引領城市群發展?

第十六期 房地產稅到底要起什麼作用?

第十七期 城市如何提升和優化營商環境?

第十八期 “大院”與城市交通和治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