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熊秉坤(1885—1969),1909年加入革命團體日知會。宣統三年(1911年)春,加入共進會,之前,他就在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當兵,擔任正目(班長),同時也是共進會在該營的營代表。

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積極宣傳擴充力量,提議攻佔楚望臺軍械庫

當時,熊秉坤所在的這個營,是湖北新軍最先成立的部隊之一,裝備較優。在熊秉坤等人的積極爭取下,這個營的革命黨人有100餘人,約佔全營三成,其餘大多數人也都受到革命黨的影響,反動勢力主要集中在軍官階層。

鑑於革命力量在工程營的絕對優勢,並且負責守衛楚望臺軍械庫的便利條件。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文學社召開的聯合大會上,熊秉坤建議由工程營負責佔領軍械庫,保障革命軍的武器供應,這一建議立即被採納。

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首義前夕不畏挫折,自行組織力量積極準備

1911年10月9日,由於起義領導者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導致起義計劃洩露,起義指揮機構隨後也遭到了破壞,原定10月9日夜南湖炮響的起義信號一直沒有發出,第二天反而傳來被捕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領袖遇害的消息。

作為工程營黨代表的熊秉坤沒有消極等待,他秘密約集同志,決議於10月10日15時晚操之際發動。但清廷的反對當局也不是吃素的,突然下令當天突然停止晚操,起義又一次被拖延,但滿腔熱情的革命士兵們依然積極的準備著。

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戰友被查突然開槍,積極組織帶頭起義

傍晚,二排排長陶啟勝帶護兵查鋪時,發現班長金兆龍荷槍實彈,大驚,衝上前要下金兆龍的槍,兩人扭打起來。金兆龍見事情敗露,大喊:“眾同志再不動手更待何時!”革命黨人程正瀛立即開槍,其他士兵也一起動手,開槍擊斃多名軍官,全營震動。

隨後,在工程營官兵的帶動下,楚望臺軍械庫被迅速攻佔。武昌城內新軍步、炮、輜重各營士兵3000多人紛紛響應,齊聚楚望臺。隨後,起義軍開始兵分三路猛攻總督衙門。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獨立,向著腐朽的清王朝發起最後衝擊。

武昌首義第一槍並非熊炳坤打響,為何大家還稱他為“熊一槍”

雖然,武昌首義的當天晚上,熊秉坤並不是第一個叩響扳機的人,但作為首支起義部隊——第八工程營的黨代表,他從宣傳發動力量、起義計劃制定、後期緊急應變和起義攻擊行動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從廣義上看,熊炳坤不虧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更不愧“熊一槍”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