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藥價!發改委32次控制未果,3年為何暴漲900%?

“阿莫西林五年前4元,現價18元。房價十年才漲了近5倍,藥價這是要逆天嗎?”

3月26日,有媒體發文直指藥市瘋漲亂象,國內藥價漲幅已趕上房價漲幅,讓人大吃一驚。據《北京日報》報道,一位北京連鎖藥店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常用藥價格跳漲已經持續一兩年了。”


瘋狂的藥價!發改委32次控制未果,3年為何暴漲900%?


2016年以來,片仔癀、馬應龍、東阿阿膠、太極集團、吉林敖東等7家藥企明確發佈公告或通知,宣佈旗下核心產品上調出廠價或零售價。

早在2010年5月,湖南省湘雅二醫院爆出“天價蘆筍片”事件,出廠價僅15.5元的蘆筍片,在醫院賣到213元,利潤率達到1300%。而蘆筍片加價的奧秘,就在於藥企向價格主管部門虛報成本,而價格管理部門在未做認真核查的情況下,批准了這一虛報高價。

藥價瘋漲的背後,市場、企業、政府似乎都脫不了干係。而藥價上漲的結果,買單的還是老百姓。

01

2015年,複合維生素B一小瓶價格是1.5元,現在價格是10.5元;100片裝的撲爾敏從6.38元漲到了16.5元;100片裝的痢特靈從3元提高到了9元;30片裝的降壓0號從28.8元漲到了45元;一瓶100片的甘草片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

東阿阿膠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產品漲價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原料緊缺,價格上升;二是消費端市場需求增加。太極集團此前也表示,調價原因主要是藿香正氣口服液主要原料蒼朮等原、輔、包材價格及生產工藝持續上漲。

但具體零售價與當地藥店銷售形式、物價調控有一定關係。30片裝的降壓0號從28.8元漲到了45元;一瓶100片的甘草片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24粒的諾氟沙星膠囊從3.6元提到了9元;12片裝的羅紅黴素從5.2元漲到了9元……


瘋狂的藥價!發改委32次控制未果,3年為何暴漲900%?


事實上,面對瘋漲的藥品價格,政府相關部門並不是沒有動作。

與常用藥價格上漲相反,國家談判和帶量採購驅動下,抗腫瘤藥和醫院臨床用藥,卻是在降價。

不僅如此,取消藥品加成、實施兩票制、取消進口藥關稅等措施,都是在盡力降低藥價。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處方藥價格降了,不少常用非處方藥反其道行之,持續漲價。

這種現象很反常,應該重視。

在諸多報道中,都將藥品漲價的元兇指向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治理成本提高,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無論是原料藥、包材還是環保成本的增加,攤到每盒藥上,都沒多少,不至於讓藥價翻倍!”

“這是有人在渾水摸魚——反正有原料藥和環保背黑鍋,我就趁機漲價!”

也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原料藥企從業人員告訴筆者,今年他們企業的原料藥出廠價是漲了點,但是屬於正常調價,並不離譜,“至於有些藥為什麼停產、價格暴漲,最好也查查下游的製劑企業。”

02

每次藥品漲價,背鍋的好像都是原料藥。但事實或許沒這麼簡單。

原料藥價格的上漲是會帶動成藥價格的上漲,但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

有媒體報道,由於新版GMP已經施行,為了達到相關規定要求,藥品生產廠家需要對現有的設備進行改造升級,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這部分成本被轉移到了藥價上。

同時,監管部門對中藥材質量監管趨於嚴格,抽檢和跟蹤成為常態。中成藥生產企業傾向於購買更加品質更好的藥材、甚至自建生產基地,這使得藥材質量提升的同時,在需求充足的情況下,價格也隨之上漲。

此外,製藥成本上升也是很多藥企提出漲價的理由,與西藥相比,中成藥的生產加工環節更為複雜,中草藥的種植、提純和研製,需要大量的人工。“包裝材料和運輸等成本都有所提高,人力成本顯著增加。”


瘋狂的藥價!發改委32次控制未果,3年為何暴漲900%?


值得一提的是環保問題也成為部分藥品漲價的主因。

隨著國家對製藥環保問題日益重視,為了達到環保要求,不少藥企斥巨資進行改造,一些藥企面臨關停、兼併的局面。據《2017年度食品藥品監管統計年報》,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4376家。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是5065家。

官方曾解釋是,生產企業許可證換證期間,一些企業由於未通過GMP認證,暫不具備換證條件而暫緩換證。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國內原料藥生產企業的兼併重組日益頻繁,個別企業因此取得了對某些原料藥生產的壟斷地位,並藉機提價。

03

除了價格主管部門之外,另一個對藥價產生直接影響的部門是衛計委系統。

始於2000年的藥品招標制度,旨在通過政府統一採購,降低藥品進入醫院時的價格,防止企業和醫院之間通過商業賄賂抬高藥價。一種藥品,只有先在衛計委中標,才能進入醫院的採購名單。最初,藥品招標採購主體是醫院自身,後來逐步發展出第三方的藥品招標代理機構,最後演變為各地衛計委統一進行藥品招標。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衛計委攬下醫藥招標是一個“權力膨脹的結果”。因為在法律規定中,招標主體是醫療機構、招標後購買藥品的也是醫療機構,這一切均與政府無關。而衛計委設立醫藥招標部門,也並未獲得法律授權。


瘋狂的藥價!發改委32次控制未果,3年為何暴漲900%?


據《南方週末》報道,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代濤等人,通過對安徽、河南和重慶三地15區縣基本藥物招標的數據統計發現,政府集中招標採購後,一些地方的中標價反而大大高於市場批發價。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的調查也顯示,政府集中招標的過程不是降低藥品費用的過程,不是減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風的過程,而是相關政府部門參與藥品利益分配的過程。

美國聯邦醫療保險信息諮詢師呂卓遠介紹,美國政府主導的聯邦醫療保險、聯邦醫療補助、商業醫保公司等,一直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面目參加與藥企的談判。“這些機構充當患者的代言人,介入到製藥公司、醫院和藥房間進行管理協調,核心目的在於對醫療費用進行有效管理,節省開支,增加藥品收益。”呂卓遠說。而這一點,正是中國所缺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