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春節假期剛過,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就成為輿論的焦點。畢竟距離3月1日的談判截止期,只有不到10天了。

去年開始,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貿易戰”成了國際關係中的敏感詞。而國際貿易戰,又不可避免地刺激到民族神經。

“國貨當自強”如今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不過,與其片面強調“國貨精神”,不如從文化和歷史根源上聊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自200多年前上溯到2000多年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老大。有GDP為證,彼時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全球佔比高達三成以上。宋代更高,一度佔比近半!在那個漫長的年代,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大哥。

不過,在19世紀初,世界開始變化了。大航海時代,英國無敵艦隊戰勝西班牙;工業革命帶來經濟快速增長,英國擁有全球七大洲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

20世紀初,美國開始興起。從經濟到軍事,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以軍工拉動經濟,一舉成為了世界霸主。

近200多年間中國發生了什麼?

清朝嘉慶時期,世界工業革命興起,清王朝卻因為閉關鎖國,國力在康乾盛世後由盛轉衰。之後,兩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再之後,中國又經歷了北洋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到改革開放前的200年裡,中國一直處於“折騰”的境地,也正是在這多災多難中,很多中國人忘卻了民族曾有的輝煌,變得自卑和不自信,甚至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好在歷史的蹉跎沒有磨滅國人的意志,吃苦耐勞的中國人,有能力讓自己重新振作。這從改革開放後的成果,就看得出來。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自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一步步地走上了崛起之路。用GDP排名說話:

1978年,第15位;

1990年,第10位;

2000年,第6位;

2010年,第2位。(當年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

2028-2030年,中國能否躍居第一?此處答案不妨留白。

美國為什麼向騰飛的中國揮起棍棒?

中國不斷壯大,也正是如此,崛起後的中國,引來了外界敵視的目光。翻開歷史看看,美國自從坐上世界霸主之位後,對“世界老二”的打壓一直沒有變過——從英國,德國,蘇聯,日本,到如今的中國。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從2008年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就著手戰略大轉變:如伊拉克撤軍、對外改善關係(YL、GB),重返亞太進行亞太再平衡,圍繞中國進行戰略調整及部署。而美國鷹派的代表人物特朗普上臺後,對中國的扼制更是驟然加碼。

除了“傳統戲碼”貿易爭端和金融及貨幣戰之外,對他國高精尖企業的封鎖與扼制,成了國際爭端的新手段。

最典型的,就是此前的華為事件。

中國不懼技術與市場封鎖

事實上,作為國內通信和手機多個領域首屈一指的企業,華為的技術創新能力一直有目共睹。華為不僅手機做得好,5G還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華為的基礎通信網絡、企業解決方案也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的地步。

雖然說有些國家對華為的5G技術無理抵制,但這並不影響華為在國際上已經拿下超過30家的5G訂單。更牛的是,華為的5G技術把微波技術結合在一起建立的基站,連最基本的光纖都不需要了,直接可以通過微波傳回來。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注重技術創新並取得成功的,不只是華為,還有字節跳動。沒錯,說的正是抖音。在此之前,中國的互聯網走過的路,有著深深的山寨國外互聯網的烙印。直到字節跳動依託中國8億網民,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經由今日頭條、抖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技術和模式的創新,可以說,字節跳動的一小步,就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步。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其它的還有很多,比如大疆,比如小米,比如中國商飛,都是因為注重科技創新,擺脫了技術和市場封鎖,成績斐然,成為各自領域世界級的強勢存在。

面對地區爭端中國自有良方

眾所周知,石油對於美國來說,是關係到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重點。中東局勢之所以是美國的重中之重,關鍵就在於這裡的石油。

事實上,中國對於石油的依賴,並不比美國少。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石油進口4.2億噸以上,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且,中國約70%的石油依賴進口,相比較而言,中國對石油的依賴特別高,已遠超警戒線。

中國石油進口的前五大來源國依次為:俄羅斯、沙特、安哥拉、YL、阿曼。而西方對YL的制裁,以及沙特的親美傾向,都可能導致中國的石油供應出現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汽車的新能源化,就成了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的大問題。

中國也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國家層面大力推廣和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畢竟,目前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億,能源消耗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發展新能源汽車,成了保障能源安全最為切實有效的選擇。而中國車企助力國家減輕對外石油依賴,確保能源安全,也成為了重要的社會責任。

說到新能源車企,就不得不提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引領者,比亞迪依靠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實現了從原材料、電池生產、整車製造到銷售終端最長的全產業鏈佈局。得益於技術創新的紅利,比亞迪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新能源銷量第一。同時還挺進了歐美日韓等汽車強國,在全球50多個國家、300多個城市,都可以看到比亞迪新能源車的身影。

中國科學院歐陽明高院士就讚譽有加:“以比亞迪全新一代唐等為代表的車型,可以跟國際最高端的車型競爭技術!”

百年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中國

更讓國人自豪的是,比亞迪還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命脈”——IGBT,打破國際巨頭壟斷,使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再也不用擔心被‘卡脖子’。

對於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來說,近兩百年的蹉跎,顯然無法磨滅他們的意志。而勤勞樸實的民族特性,也讓中國的崛起成為必然。

以華為、比亞迪為代表的高精尖民族品牌,更是在新的國際關係情況下,承擔著國家安全的重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