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不斷的翻拍,永恆的“宿命”

3月28日,日本富士電視臺為了慶祝創立60週年播出了特別企劃SP《砂之器》。老一輩的頂級偶像東山紀之、現役人氣偶像組合“Sexy Zone”中的中島健人,新生代女優代表之一的土屋太鳳,加上實力派演員北大路欣也與在中國人氣始終很高的黑木瞳阿姨……這樣的演員陣容也令人生出幾分期待。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新版《砂之器》片頭

不斷的翻拍

實際上,這早就不是松本清張(1909-1992年)的這部同名小說第一次搬上熒幕了。作為松本清張知名度最高、影響至深的一部作品,推理小說《砂之器》從1960年5月起歷時約一年的時間在《讀賣新聞》上連載,是松本清張在大報上的首部連載作品。小說單行本由光文社刊行,甫一推出便登上1961年圖書排行榜第5位,是當年度最暢銷的文藝類圖書。1974年,《砂之器》被改編成電影,曾獲《電影旬報》觀眾評選的年度最佳日本影片,還獲得過日本文化廳優秀影片獎等多項獎項,成為日本影史上的名作。上世紀80年代,《砂之器》通過譯製片的形式進入中國,是那個年代首批在華“登陸”的日本電影之一。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松本清張

此外,小說《砂之器》還先後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朝日電視臺播出過1部(1991年),富士電視臺播出過2部(1977年和1985年),TBS電視臺更是迄今為止拍過三次《砂之器》電視連續劇(1962年,2004年,2011年),其中2004版的11集電視劇《砂之器》最高收視率達到26.3%(平均19.6%),在第7屆日刊體育電視劇獎、第40屆電視劇學院獎等一系列電視劇獎評選中連續獲得最佳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巨大成功。這也在日本掀起了新一輪的“松本清張熱”。2004年10月25日,在每日新聞社公佈的讀書傾向調查結果中,松本清張名列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芥川獎獲獎作家的首位。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2004版《砂之器》,中居正廣主演。

近十年來,以紀念松本清張去世二十週年與一百週年誕辰為發端,在日本又掀起了“松本清張熱”,幾乎每年都有從其小說作品改編而來電影或電視劇,比如日劇迷熟悉的《黑色皮革手冊》,2019年,終於又輪到了《砂之器》。

在如此之多次的翻拍之後,作為推理小說的《砂之器》所具有的最大魅力——懸念,早就蕩然無存了。既然所有觀眾在走進電影院或者打開電視前都已經知曉了殺人兇手究竟是誰,編劇自然可以繼續硬要假裝不知道觀眾知道這點,但要觀眾買賬,想必也非易事了。於是2019年版的《砂之器》,早早就通過和賀英良(殺人兇手)自己的回憶,揭示了小說中的最大懸疑——正當和賀英良迎來如花似錦的“玫瑰人生”之時,曾知曉自己過去的恩人三木謙一找上門來,在驚恐之下便對恩人下了毒手,其人生也一步步陷入自我毀滅之中……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劇中的殺人現場

既然如此,新版《砂之器》的看點又在哪裡呢?場景的變換或許是其中之一。這一點可以說是歷次《砂之器》影視化的必選動作。1974年的經典電影版本,編創者就將原作故事置換到同時代的1970年代時間框架中進行了一番重新演繹。2004年的著名電視劇同樣將故事的發生設定在與該劇播放相同步的當代社會。這個從電影版沿襲下來的處理方式,證明《砂之器》的影視劇改編,都是在借用原作故事來闡釋當下的現實社會。

但因此衍生出的問題是,究竟要讓21世紀的和賀英良有一個什麼樣的經歷,才能讓他的殺人行為顯得必要與合理?小說原著為和賀英良安排了一個麻風病患者親屬的不幸出身,但麻風病患者遭受歧視的歷史早已成為過去,沿用原有設定必將失去故事的真實性。於是,2004版的電視劇編導乾脆搞了個大新聞,將和賀英良的父親本浦千代吉刻畫為一個在逃的兇犯。他在盛怒之下殺人放火,犯下致死村民30人的大案,隨後帶著兒子本浦秀夫(後來的和賀英良)逃出村莊流浪一年之久。致死人數多達30人的兇案,在向來以治安良好聞名的日本顯得匪夷所思(畢竟日本戰後所有刑事案件中也找不出相近的一例),儘管2004版電視劇大獲成功,但這個關鍵劇情設計實在過於離奇。相比之下,2019版的故事設定顯得頗用了一點心思。這一次的本浦秀夫成了殺人犯的兒子與弟弟。他的兄長是臭名昭著的少年犯,令人不齒地連續殺害了4名幼女,不但自己最後在看守所自殺,還令整個家族蒙羞。父親本浦千代吉因為無法忍受一個街頭混混“殺人犯親屬”的挑釁而報復殺人,隨後畏罪帶著兒子浪跡天涯。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2019版《砂之器》

同樣,為了將故事場景繼續推進到當代(2018年萬聖節時的東京澀谷),相比40年前的老電影,新版的《砂之器》的一些細節之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和賀英良變換身份在老版電影中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時的混亂解釋,倒也合情合理,到了戰後70多年的今天,再沿用這樣的設定當然不啻胡編亂造。2004版電視劇裡就已經改寫成在長崎孤兒院時,假冒在長崎大水災死去的小學同學之名而成為和賀英良。本劇更進一步,設定為鋼琴家和賀康介的獨子去世後與本浦秀夫相遇,遂將後者視為兒子的轉世再生。又比如,警方偵破“無頭案”的重要線索,也就是死者三木謙一的最後行跡去電影院看電影時發現和賀英良的演出海報,變成了在酒店大堂看電視時獲悉了和賀英良的新聞,隨後去音像店買了一張和賀英良的CD——恐怕也只有在對網絡下載音樂態度保守的日本這樣的情節才有可能發生。至於理應無所不在的當代社會破案神器監控攝像頭,編劇沒有讓它一“壞”了之,而是選擇了每週都會覆蓋上一週的視頻存檔作為託詞。

與此同時,老版電影的精華也在這一版本的《砂之器》中得以重現:影片的高潮段落,是和賀英良在個人音樂會上指揮並演奏鋼琴協奏曲《宿命》;同一時間,警視廳召開聯席會議,由刑警今西彙報案情偵破結果。在這個段落裡,伴隨著今西關於和賀英良幼年經歷的講述以及另一空間裡和賀本人的鋼琴演奏,早年間本浦父子在日本各地四處流浪的第三條敘事線通過映像方式展現在觀眾眼前。這段三條敘事線交叉運用的平行蒙太奇段落長達40分鐘,最大限度地運用電影獨特的視聽表現手段,製造出了催淚彈般的感人效果。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老版電影中的高潮橋段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新版SP中的高潮橋段

相比故事設定上的用心,劇中演員的表現就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了。主角和賀英良的演員選擇了中島健人,但他的表現似乎不能與2004年電視劇中扮演同一角色的人氣組合“SMAP”的隊長中居正廣相提並論。簡而言之,他的確是很認真地在表演,而觀眾也知道他只是在表演。扮演成瀨梨繪子(和賀英良的情人,老電影裡叫“高木理恵子”)的土屋太鳳表現也是如此。扮演文部大臣(和賀英良的準丈人)的北大路欣也堪稱老戲骨,可惜在劇中只是浮光掠影,驚鴻一現的龍套角色,談不上有何演技可言。反倒是扮演早坂琴美(和賀英良經紀人)的黑木瞳將接受警察問詢時的表情細微變化表達得十分到位,可惜她的戲份實在不多。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劇中的早坂琴美(黑木瞳 飾)

永恆的“宿命”

另一方面,從小說原著的角度而言,歷次改編後的影片雖然在故事情節上基本忠實於原著,但若以作品立意而論,從1974年的電影版《砂之器》開始,就對松本清張原著進行了一次根本性的改寫。松本清張最擅長描寫“被時代所愚弄,人活著的悲哀”,但他對犯罪者的處理完全基於徹底的批判立場。原作中的和賀英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角色。除了殺害三木謙一之外,他尚有數條命案在身:他利用隱蔽性極強的高科技手段“超聲波”殺害了重要證人宮田邦郎;並用同樣方式試圖使評論家關川重雄的女友流產而導致其身亡……作者雖然為這一人物的行為賦予了可信性,但卻沒有給讀者留下對其行為邏輯進行合理化闡釋或者移情其中的想象空間。從這個角度而言,“砂之器”這個名字,或許可以理解為“雖然這個世間充滿了如同精緻砂器的無破綻犯罪,但是總有海浪衝毀那器物的一天”。

但是從1974年的電影開始,小說的主旨被引到了另一個方向:宿命。和賀英良被塑造為一個令人同情的悲劇性角色。他不但從小說中的前衛作曲家“演化”為一名集作曲、演奏、指揮於一身的全能型音樂天才,其在主案之外的其他犯罪也被刪除得一乾二淨,殺害三木謙一更被處理成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舉。這就將作品主題引入到“宿命論”的方向上,為隱匿歷史的犯罪進行合理化辯護。

即便是到了2019年,新版SP也沒有撥亂反正的絲毫打算。恰恰相反,本劇進一步強調了“宿命”這一主題。不同角色的臺詞都離不開“宿命”的色彩,比如“曲子是自然而然降臨的,現在我正在等待它的到來”,比如“宿命是上輩子就定好的事情”,又比如直截了當的“這是你的宿命”。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劇中臺詞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劇中臺詞

和賀英良的宿命是什麼呢?是向人生的不幸做了一次次反抗之後仍然歸於失敗。為了強化“宿命”的悲劇色彩,最新的《砂之器》中的和賀英良又進一步被洗白,幾乎可以說除了被迫在澀谷殺人滅口之外,他在劇中沒有做錯任何事情(除了仍舊是腳踩兩隻船的現代陳世美)。最明顯的一點是,在老版電影中,他毫不留情地與情人分手,並要求她打胎,最終導致後者死於流產失血過多;而新版中提出分手的卻是成瀨梨繪子;當和賀英良獲悉成瀨梨繪子為保護自己自殺身亡時已經有身孕孕的噩耗時,頓時慟哭失聲。其表現就絕非用為出人頭地而不擇手段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以形容的了。

《砂之器》:不断的翻拍,永恒的“宿命”

劇中的成瀨梨繪子(土屋太鳳 飾)

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原著小說創作完成的1961年,日本政府剛剛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整個19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黃金時代,保持了年平均10.7%的增長速度。整個日本社會充滿了努力就會有回報的樂觀氛圍,歌手坂本九演唱的《朝著前方走(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就是“一切向前看”的社會基調最好的代言。老版電影搬上銀幕之時,日本社會已是“一億總中流”,還出現了出身日本一般家庭而走上日本政治中樞的首相田中角榮(1918-1993)這樣的勵志傳奇。而如今又是怎樣呢?日本經濟久陷“失去的20(+)年”而無法自拔。富者恆富,窮者愈窮,階級固化的現實直接催生出了聽天由命的“低慾望社會”。或許,老版電影《砂之器》所“歪曲”的“宿命”這一主題,在當代日本社會反而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共鳴,新版《砂之器》中和賀英良的悲劇命運,大概正是對於如此殘酷現實發出的無奈哀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