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青龍古墓」漢晉遺存的文明星點!

「昭通青龙古墓」汉晋遗存的文明星点!

在兩岸青山相對出的金沙江峽谷中,乘坐客船或者快艇,蕩起碧波,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就可以抵達一個叫青龍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而開闊,金沙江流經此處,漸漸放慢急速奔跑的腳步,江面突然變得寬闊而平緩。溪洛渡水電站庫區蓄水後,作為庫區淹沒區的青龍村,曾經的岸,以及岸上的一部分土地,被抬高水位後的江水淹沒在了水底,形成一片寬廣而平靜的水域。

「昭通青龙古墓」汉晋遗存的文明星点!

青龍村地處金沙江邊的河谷地帶,海拔較低,氣候溫熱,有寬闊的河岸灘沙石臺地可以耕種。沒有修建溪洛渡水電站之前,青龍村是金沙江邊一個富裕而古樸的村落。這裡陽光充足,熱量充沛,沙土地裡出產的金江花椒,麻得純正而奇香,早已聲名遠播。如今,溪洛渡水電站青龍庫區移民在抬高的江岸上,在一片碧綠的水域邊,建起了極具現代感的移民集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節假日來這裡釣魚休閒的人越來越多,一個江邊特色旅遊小集鎮已初見雛形。村民們經歷了幾年的搬遷勞頓之後,在這水陸兩路交通都極為便利的金沙江邊,過起了更加便捷和閒適的生活。

青龍村的人們引以為豪的,是他們腳下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那些遙遠的歷史,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青龍出土的古墓群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青龍的村民看來,這裡背山面水,是一塊適宜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從地形地貌來看,青龍村前臨寬闊的金沙江水面,背靠突地隆起的雄奇山樑,那一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可以種植許多早期人類的糧食作物。從這裡出發,可順江而下,也可逆江而上,沿金沙江兩岸遷徙遊走,方便族群之間的溝通聯絡,也便於躲避自然災害和異族的入侵。在青龍村境內,一條清澈明亮的涓涓溪流,從懸崖上臨空而下,沿著平坦的沙土地,橫穿全境之後,緩慢地匯入浩蕩奔騰的金沙江,為這裡的村民提供了優質的飲用水源。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還比較脆弱,物質生活條件還很單薄的時代,溫熱的氣候環境和良好自然條件,無疑是人們安居樂業的首選之地。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文物部門開展文物普查時,就在青龍村發現了菱形紋磚100餘塊,磚石封土墓,封土已夷平。這一發現,被收錄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雲南分冊》一書中。在當時的條件下,地方文物部門不具備進一步發掘的條件,對發現的文物尚難做出準確的考證和判斷,因此,沒有做出定論。

直到21世紀初,溪洛渡水電站庫區蓄水在即,金沙江沿線電站庫區文物的保護性發掘工作才正式拉開序幕。2006年3月至5月,雲南省文物局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專家楊凡領隊,組成由省、市、縣文物工作者參與的文物考古隊,對溪洛渡水電站庫區淹沒區青龍村古墓進行保護性發掘。

考古研究專家通過實地發掘,發現青龍古墓屬帶墓道的、有左右耳室的券預磚室墓,主墓室的券頂已坍塌,左右耳室的券頂保存較好,墓道口有三塊石頭封堵墓道。墓道近墓門處有一現代盜坑,但未及墓窒。墓尾壁磚已塌落,填土較花,判斷為早期盜坑。墓道長181釐米,寬75至154釐米,距地表深105釐米;墓門長178釐米,寬127釐米,殘高110釐米;主墓室長380釐米,寬18O釐米,殘高120釐米;左耳室長270釐米,寬135釐米,高164釐米;右耳室長120釐米,寬135釐米,高146釐米。左耳室內西壁底部有一長215釐米、寬28釐米、厚8釐米的磚砌平臺。古墓墓磚為青灰色,一側有模印幾何花紋,磚長46釐米、寬21釐米、厚6.5釐米。另外,還有券頂磚,為楔形,磚長46釐米、寬21釐米、厚6至8釐米。

因古墓早年被盜,且墓室券頂已塌陷,沒有發現葬具痕跡,隨葬品已被盜掘一空,僅左墓室靠墓門兩側發現殘陶碗底及數片陶片,墓尾端底部有一銅質圓環,左右耳室底部殘留兩件銀環。在墓室底部靠墓門處,發現有少量殘骨,已成朽骨。在左右耳室入口處底部,發現腐朽的肢骨。根據墓室結構及墓磚形制,文物考古專家判斷,該墓屬典型的東漢時期漢式墓葬。在墓道口採集有漢式“五銖錢”,也是一個具有時代標識性的文物。

務基青龍漢墓葬的發現,說明兩漢時期雲南昭通受內地漢文化影響極大。《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朱提郡……先有梓潼文齊,初為屬國穿龍池,溉稻田,為民興利,亦為立祠。大姓朱、魯、雷、仇、遞、高、李,亦有部曲,其民好學,濱犍為,好多士人,為寧州冠冕。”由於漢、晉時期這類墓葬的封土堆較大,是歷代盜墓的主要目標,故業內亦有“十墓九空”的說法,青龍漢墓情況亦說明了這一現象。由於後代的歷次改土活動,今天這一地區地表已不見封土堆。據文物管理部門的調查,青龍村這一區域內的漢墓,不止發掘的這一處,在這個臺地約5000平方米的區域內,還有多處曾發現或挖出過漢式墓磚,甚至可能尚有未使用墓磚的漢代墓葬。

據《華陽國志》載,今永善縣鏡北岸的雷波(漢稱潛街)、屏山(漢稱安上)屬越舊郡,故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時以為朱提郡朱提縣瞎今昭通、魯甸、彝良、大關、永善等縣地。“朱提郡本犍為南部,孝武帝元封二年置,屬縣四。建武后省為犍為屬國”,此指犍為南部改為犍為屬國在安帝永初二年,治朱提,領朱提、漢陽二縣,蜀漢時朱提郡領朱提、漢陽、堂琅、南昌、南廣五縣,治朱提。今天的務基鎮青龍村,在金沙江南岸河谷,漢晉時應為越嶲郡與朱提郡的交界地域。

時光追溯到1983年8月,地處金沙江邊的碼口鎮龍泉村,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滑坡泥石流。在這次泥石流中,深埋在地下的銅銑(雙耳銅罐)、鐵鍤、鐵斧等一批文物得以重見天日。在這批文物中,銅銑(雙耳銅罐)一件,口徑12釐米;鐵鍤四件,均為生鐵鑄成,口扁方形,平面大體呈凹形,背平,面斜弧刃,每件長12.5釐米,寬13.5釐米,厚2釐米,質量約300克,正面兩側鑄有陽刻“蜀郡”二字,小篆,豎排;鐵斧二件,楔形,銎口扁方形,刃為雙面弧形,斧身兩側有合範接縫線,每件通體長12釐米,刃寬9釐米,銎口徑3.7釐米,質量約600克,生鐵鑄成。

鐵鍤即鐵鍬,插地起土的工具。《漢書•王莽傳》中稱作:“負籠荷鍤”。鐵鍤在漢代,為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鐵斧,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為先民製造和使用。在發掘古代文化中,考古專家們在中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戰國至漢代墓葬中發現較多。

碼口鎮龍泉村出土的銅器和鐵器,經雲南省考古專家鑑定,均為東漢時期的文物。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西漢初、中期,四川大冶鐵高卓氏、程鄭等以鐵器“賈滇蜀之民”(滇,指今雲南;蜀,指今四川。)這一歷史記載說明,碼口鄉境內出土的鐵器來自“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永善與四川省的金陽、雷波兩縣隔江相望,一衣帶水,地緣文化聯繫十分密切,鐵器上的“蜀郡”二字,說明永善境內金沙江流域與巴蜀歷史文化的淵源甚為流長。

不管是青龍村的漢晉古墓,還是龍泉村出土的東漢文物,都是先民在沿江遷徙的過程中,沿途遺存的文明星點。也許,在幾千年甚至更為久遠的漫長歲月中,古老的先民在金沙江流域創造的許多文明,已被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所摧毀,或者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被深埋於泥沙之下。然而,點連成線,線連成片,考古學上的諸多證據足以證明,金沙江流域既是原始人群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傳播孔道,也是黃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途徑長江流域進入西南邊陲的文化走廊。

今日推薦

● 《茶界中國》講述不一樣的昭通茶界故事,彰顯茶葉大美內涵!

● 雲南永善:土碉樓 不能忘卻的鄉愁!

● 國家發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將嚮應用型轉變~

來源/雲南網 作者/杜福全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馬 杏

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