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輕騎——人民海軍早期炮艇繪考小記五(55甲型炮艇)

雖然53甲型炮艇的性能均衡可靠,部隊使用反響不錯,但隨著國民黨海軍的美援軍艦不斷到來,53甲型炮艇13節的航速顯得如同蝸牛爬一般。面對那些航速普遍在16節到18節左右且火力熾烈的美式PC型和PGM型巡邏炮艇(一般的火力配置是一門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炮、40毫米“博福斯”單管或者雙管機關炮一座、20毫米“厄利肯”單管機關炮四到六門),53甲型炮艇會面臨“打不過、跑不掉”的危險境地。因此,更大、更快、火力更強的高速炮艇設計要求迫在眉睫!

對於人民海軍的艦艇設計人員來說,已經沒有時間另起爐灶重新設計了,必須在手頭上現成的高速艇體中進行選擇。幸運的是:1954年中國已經從蘇聯引進了P6型木殼魚雷艇的圖紙(艇長25.4米,寬6.2米,吃水1.2米,滿載排水量66.5噸,動力為四臺蘇制1200馬力M50型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可達45節,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先後總共裝備了六十三艘該型艇)研製成功了6602型木殼魚雷艇,其滑行型艇體適合高速航行,似乎成了急需高速炮艇的人民海軍的唯一適合改造的艇體。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海軍艦船修造部設計處於1954年7月完成了代號0101的木殼炮艇設計圖紙,首艇交由青島造船廠試製;可能是預計到木殼的設計的固有缺陷(不耐腐蝕),同年8月又拿出了鋼殼的0102炮艇設計,一機部船舶工業局第二產品設計室進行了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首艇交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造。

新炮艇保留了6602型艇的艇體結構,魚雷艇原有的兩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兩座蘇制2M3型雙管25毫米機關炮被取消,換成了兩座蘇制B11型雙管37毫米機關炮和兩挺“達什卡-43”型12.7毫米重機槍,在艇尾兩側還各有五具深水炸彈投放裝置,共能載十枚深水炸彈,使該型艇有了一定的攻(嚇唬)潛能力。為了抵消炮械重量和附帶的彈藥重量劇增所帶來的重心變化,原有的四臺M50型柴油發動機只保留前主機艙裡的兩臺,後機艙的兩臺被換成了體積更小的小馬力柴油機(青島造船廠試製的0101木殼艇用160馬力的美製GM型柴油機,滬東造船廠試製的0102鋼殼艇用蘇制150馬力的3D6型柴油機),航速也從母型的45節銳減到了22節,但這個速度對於國民黨海軍手中的美製PC艇和PGM艇而言已然綽綽有餘,續航力500海里,人員編制17人。新炮艇的上層建築也較母型更加高大,整艇滿載噸位也從母型的66.5噸上升到了73噸。

怒海輕騎——人民海軍早期炮艇繪考小記五(55甲型炮艇)

滬東造船廠試製的0102型艇

1955年1月在上海滬東船廠開工試製的0102鋼殼艇一切順利,5月9日即告下水。但是在試航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由於母型採用的是滑行艇體,適合高速航行,然而只有在航速達到35到40節的時候才會將部分艇體“抬”出水面,達到減小水的阻力的目的。而炮艇用足吃奶的勁才只能跑22節,這個速度無論如何為都不能讓滑行艇體“滑”起來,也就失去了採用滑行艇體的意義,“滑不起來的滑行艇”在水中阻力大於常規艇體。同時在車葉計算中的船、機、槳匹配,對艇體重量的減輕等方面亦缺乏經驗或注意力不夠;在施工方面,艇的舵系、軸支架和外板焊縫的光潔度等方面亦不夠理想。直接導致0102首制艇的試航驗收足足進行了五個多月,直到12月才初步解決了除滑行艇體以外的其他問題,驗收合格交付海軍,正式定型為“55甲型炮艇”(55甲炮艇鑑定委員會對該艇的鑑定意見是“達到原定技術要求,可以進行小批量生產”)。1956年4月,首制艇由滬東造船廠移交給求新造船廠,由該廠進行完最後的調試後組織批量生產;至於在青島造船廠試製的0101木殼艇的建造過程頗為不順,直到1956年1月底才告完工交船,在試航的時候只跑出21.3節,同樣“滑不起來”(0101艇的航速之所以不如0102艇的主要原因在於木殼的0101艇的排水量要比鋼殼的0102艇重2噸),且木質艇殼的壽命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僅僅由青島造船廠造了四艘後宣佈下馬(小艇對於蘇聯紅海軍來說是消耗品,但對於人民海軍則是要長期擔綱主力的必需品,所以耗不起,這也是木殼艇不受人民海軍待見的原因)。

55甲型炮艇定型後,分別於求新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投入批量生產,三家船廠分別生產了二十艘、二十艘和三十四艘(廣州造船廠生產的三十四艘中的二十二艘由大連造船廠建造散件,用火車運到廣州造船廠組裝)加上滬東造船廠建造的首制艇總共生產了75艘(其中廣州造船廠建造或者組裝的二十六艘艇分兩批在1958年和1959年援助給了越南)。北約賦予該型艇的代號為“汕頭”級。

定型後的55甲型炮艇空載排水量62.1噸,滿載排水量73噸,長25.5米,寬6.06米,空載吃水1.23米,滿載吃水1.36米,批量生產型上的動力較首制艇有所加強,後機艙裡的兩臺蘇制150馬力的3D6型柴油機由兩臺300馬力的3D12型柴油機所取代,最高航速提高到了23節,燃料搭載量15噸,在以11節的巡航速度航行的時候續航力可達500海里,抗風浪能力提高到了10級,艇員編制十七人。

怒海輕騎——人民海軍早期炮艇繪考小記五(55甲型炮艇)

批量定型的55甲炮艇

75噸級55甲型炮艇最大的亮點就是其旺盛的火力和強勁的動力,其裝備的兩座B11型雙管37毫米機關炮最大射程可達8500米,有效射程3500米,單管射速達每分鐘360發,四根炮管理論上能在一分鐘內發射一千多發炮彈,但因為該炮採用四發彈夾供彈,實際射速要打些折扣,卻也可以在訓練有素的炮組的操作下向對手潑出猛烈的彈雨,37毫米炮彈的威力也足夠對那些“薄皮”的國民黨軍艦艇的船殼和上層建築形成有效的毀傷,37毫米炮彈爆炸產生的破片可以殺傷艦上的人員,這是舊式炮艇上的火力所無法達到的毀傷效果(52甲、53甲和54甲都只有一門37毫米機關炮,在戰鬥中人民海軍發現37毫米機關炮的對敵毀傷效果最佳,55甲的機關炮火力綜合輸出是53甲的兩倍有餘)。這點也是人民海軍炮艇部隊對55甲型炮艇最滿意的一點。除此之外,55甲型炮艇還首次配備了“皮頭”水面搜索雷達(滬東造船廠建造的試造艇沒有裝備),使人民海軍炮艇部隊首次具備了全天候的索敵能力(“皮頭”雷達有效對海搜索距離為20公里),尤其對於炮艇部隊捕捉國民黨對大陸沿海滲透騷擾破壞的小型船隻這一大“主業”至關重要(“皮頭”雷達安裝在箱型駕駛室後的格子桅杆頂部,一部分55甲型炮艇的“皮頭”雷達採用可以放倒的單棒式桅杆頂部以適合從洞庫隱蔽待機的作戰要求)。22至23節的最高航速雖然使滑行艇體成了擺設,但是這個速度相比最高航速只有13節的52甲和53甲型炮艇則是有了質的提高,初步滿足了炮艇部隊對高速炮艇的迫切需求。雖然部隊對55甲型的滑行艇體在低速航行時候的航行性能不佳頗有微詞,“滑不起來的滑行艇”的“惡名”也在人民海軍中傳得沸沸揚揚,但這一切都不影響這型炮艇從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初的這段時間裡一直是人民海軍炮艇部隊主力地位的事實。

55甲型炮艇入役的時候正值臺灣海峽局勢劍拔弩張之時,該型炮艇理所應當的作為人民海軍的主力投入到與國民黨海軍的激烈戰鬥中。

1958年9月1日23時35分至9月2日1時08分,人民海軍炮艇部隊的三艘55甲型炮艇(“556”艇、“557”艇、“558”艇,屬廈門水警區護衛艇第31大隊)在同大隊所屬的四艘53甲型炮艇的配合下於料羅灣海域攻擊了執行警戒任務的國民黨海軍“沱江”號小型獵潛艦(原美國PC-1247號小型獵潛艦,裝備76毫米和40毫米炮各一門,20毫米炮四門,最大航速18節),三條炮艇發揮機動靈活,火力兇猛的特點,三艇總共六座十二門37毫米機關炮在短時間內向“沱江”號傾瀉了4399發炮彈,“沱江”號的炮火被55甲炮艇的熾烈火力完全壓制,艦麵人員非死即傷,被迫停車隱藏在夜色中以求自保,而三艇因為彈藥消耗巨大,且被戰場上出現的新的敵艦目標所吸引,最終未能將“沱江”艦擊沉(“沱江”艦被勉強拖回澎湖馬公港,但因損傷過重被判定失去修復價值而被廢置解體,亡中尉醫官陳科榮以下11人,傷29人)。三艘炮艇總共傷亡了11人,在這場被稱為“九二海戰”(臺灣方面稱之為“料羅灣海戰”)的戰鬥中,“556”艇因為作戰英勇,表現突出,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光榮稱號(第一代“海上猛虎艇”)。

怒海輕騎——人民海軍早期炮艇繪考小記五(55甲型炮艇)

獲得海上猛虎艇稱號的556艇

1959年2月2日13時27分,東海艦隊護衛艇第29大隊第4中隊所屬的“565”艇、“566”艇和“567”艇在觀通站的引導下在福建閩江口外平潭島附近海域截住了路過的國民黨“國防部情報局閩北工作處行動隊海上區隊”所屬的“炮63”號炮艇(原日降特設炮艇)併發起攻擊,經過23分鐘的攻擊,“炮63”艇被擊沉。

55甲型炮艇的最後一戰發生在1965年11月13日至14日的“崇武以東海戰”,但此時人民海軍炮艇部隊中唱主角的已經不是55甲型艇了,樣式更新、艇體更大、航速更快、火力更強的100噸和125噸型護衛艇成了“當家花旦”,55甲型炮艇在此役雖然有六艘出場(第31大隊所屬四艘和第29大隊所屬的兩艘)卻始終承擔著“打醬油”的角色,僅在海戰中擔任警戒、救援和佯動等輔助任務。

怒海輕騎——人民海軍早期炮艇繪考小記五(55甲型炮艇)

採用可放倒主桅的55甲炮艇

55甲型炮艇作為人民海軍對更大、更快、更強的炮艇需求的第一次嘗試成果,其積極的意義不言而喻:該艇航速快,火力強,對曾經在大陸沿海肆無忌憚的國民黨艦艇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且在正確的指揮下能獨自取得擊沉擊傷敵艦的戰果。然而該型炮艇由於母型選擇失誤,造成諸多先天不足(比如射擊平臺不穩,“九二海戰”中射向“沱江”艦的4399發炮彈中僅有200多發取得命中,命中率不足5%;“皮頭”雷達搜索能力不足,高海況下搜索效率差,影響戰機的捕捉等),部隊使用反響基本是譭譽參半。“滑不起來的滑行艇”的尷尬讓當年建議海軍使用P6型艇為原型開發新炮艇的蘇聯專家也啞口無言。也讓中國造船人在設計上徹底擺脫了蘇聯專家的桎梏,重拾“聽從一線部隊意見、在設計和製造中搞軍代表、船廠設計人員、工人三結合形式”的老辦法,並最終由海司拍板、海裝牽頭,將新一代炮艇的設計權下放各艦隊以愽取眾長——此為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