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以前,知道“牛娃”,最近學會了兩個新詞——“推娃”和“雞娃”。

為了避免少數姐妹們雲裡霧裡,先簡單“小科普”下:

所謂雞娃,就是那些望子成龍的爸媽,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成績好,不停地給娃打雞血,為孩子安排各種學習、活動。

再稍微挖掘一下,搜出了不少類似《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得一批》這樣販賣焦慮的文章。

連Kindle首頁都在推薦這本暢銷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頂級家庭都在推娃

這本書出版在幾年前,但中文版問世並沒有多久。豆瓣評分只有7.1,但熱度卻居高不下,一直在暢銷書榜單中。

大略掃了一遍,作者透過人類學家的專業眼光,講述了紐約上東區富豪媽媽們的生活狀態。

在紐約,曼哈頓島可以說是財富的聚集地,而位於中央公園東邊的上東區,更是財富最聚集的“福地”。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寸土寸金的地界,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進入的,首先,一定要有錢,而且不是一般的有錢。

擁有“三輩子也花不完的錢”,生活按理說應該是無憂無慮,無比輕鬆愜意的。

實則不然。那裡的孩子,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在家有保姆,出門有司機,動不動就環球旅行。

但要求和壓力也如影隨形:

兩歲的娃,就要上音樂課;

三歲的娃,為了順利通過幼兒園的考試,就要請一對一的家教;

到了四歲,如果孩子不會玩遊戲,還要請一個專業顧問教他做遊戲;

......

為了“推娃”,他們的父母也是煞費苦心,主要自然是貴婦媽媽們。

砸重金買學區房。作者賣掉下城區的聯排別墅,換成上東區的小公寓(多麼相似的故事)。花錢只是第一步,還要接受住戶委員會“翻三代”的資格審查,填寫各種申請表,彙報你的職業、收入,大學GPA,信用卡號碼......

有學區房並不代表一定有好學校。作者拿出寫博士論文的吃奶勁兒,給孩子寫入托申請書,在經歷了若干虐心的面試、測試,和親戚的“助力”後,孩子終於進入了紐約最好的託兒所。

進入學校的圈子,孩子還得有自己的玩伴圈。在被“勢利”的家長無數次忽視、拒絕之後,因為偶爾一次與頂級富豪的聊天,他隨口邀請和他的孩子一起玩,作者終於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朋友。

總之,這裡的女人們信奉一點:“孩子一定要優秀,而且是旁人無法企及的優秀”。

書中的內容,讓我想到去年那部大熱的韓劇《天空之城》。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無獨有偶,《天空之城》展現的是住在韓國首爾頂級富豪區的5個家庭。

這些家庭的男人們,要麼出身名門、家世顯赫;要麼靠自己打拼,實現了階級跨越。

住在這裡的女人們也不簡單,她們不僅面容姣好、身姿曼妙、氣質優雅,而且,為了孩子能夠考入韓國最好的大學、繼承父輩的“衣缽”,而使出渾身解數。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補習班、讀書會、金牌調解員,只要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她們什麼都願意去做、去爭取,即便丟了自己的尊嚴也在所不惜。

講真,這兩個故事雖然發生的地點不同,內容卻驚人地相似,都是大型“推娃”成“雞娃”現場。


普通家庭當然也推娃

這種“雞娃”家長並不只存在於有錢人中,普通家庭中的“雞娃”家長也大有人在,甚至比比皆是。

之前,推薦給大家的紀錄片《學習的人》,就完整地呈現了韓國普通家庭的“雞娃”現象。

在韓國,上什麼輔導班、上多貴的輔導班,是衡量學習好壞的重要標準。

晚上10點鐘,除了商場、夜市,韓國還有一個地方燈火通明,那就是被譽為“補習聖地”的大峙洞。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這裡聚集了成千上萬的輔導班,隨意抬起頭,就可以看到輔導機構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各色燈光牌。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一棟樓裡,少的時候有3-5家輔導機構,多的時候,能到10家。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這裡,因為補習班雲集,房價都跟著嗖嗖地往上竄。

在這裡,也有這樣一群媽媽。媽媽的角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幫手,她們甚至成為了決定孩子們想法和學習方式的人。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當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孩子的教育時,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並不是為了孩子多優秀,但起碼不要落後於人,所以,要把孩子送去補習;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比起某一方面特別擅長的孩子,我覺得沒有大缺點,每方面都不錯的孩子更好;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不是勝者就是失敗者,就這兩個極端。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孩子學習不好,是一個家庭的問題。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在她們眼中,落後於人、落後於社會基準,是一個讓人異常焦慮、異常恐怖的事。

他們真的就成了“雞娃”

更讓人驚歎的,是這裡的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透過玻璃窗,他們看到的不是睏意,而是孩子們眼裡散出的光芒。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要知道,這些孩子都是結束了一天的學校課程後,來到這間教室裡學習的。此時,他們已經整整學了3小時的數學了。

而,在輔導班結束之後,他們中的很多人,還要再搭乘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回家。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這期間,他們會在等車出發的間隙,藉著微弱的燈光,盤在座椅上,緊鑼密鼓地做題。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這些16、7歲的孩子,在回家後,還要熬夜學習到凌晨1點鐘。

當被問到他們為什麼學習時,孩子們給出了相似的答案:為了家庭、為了考上一流的大學。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在韓國,考上好的大學,就意味著可能會改變人生!但如果考砸了,人生也會因此變得格外暗淡、憂傷。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這種緊迫感,甚至是壓迫感,不僅僅在高中生群體中瀰漫,對於10來歲的小學生,也一樣要面對這樣的。

在排成長龍的輔導班公交車裡,有很多稚氣未脫的面孔。他們大都還在上4、5年級。

當被問到幾點睡覺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11點、11點半、12點。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對於他們來說,改變命運的學習動機,或許還不那麼明朗,但為了交到朋友的目標,卻異常明確。

孩子們說:

學習不好的話,會被朋友瞧不起,甚至還會被當做傻瓜;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大家都喜歡跟聰明的人做朋友;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我想比朋友強,我們之間就是爭第一名的關係。如果一個問題他回答出來了,但我沒有,我就會感到鬱悶!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原來,跟別人比較,不能輸給別人,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如此重要。

不是不能推娃,主要看推向哪裡

這樣的現象,又何止是在韓國這一個國家。

在我們的海淀黃莊,行色匆匆、面帶疲憊的孩子比比皆是,身後也跟著同樣疲憊,但依然目露“兇光”的爸媽。

無論紐約上東區,韓國頂級富豪區,北京的海淀黃莊,還是世界其他地方,我們都相信,雞娃的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希望他健康快樂,盼望他能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們瘋狂推娃的背後,要麼是對未來的期待,要麼是對未來的擔憂,但都與這個關鍵詞息息相關——階層

2007年,美國財政部的調查發現以下幾個結論:

  • 美國過去十年的階層流動性,比更早的十年沒有太大變化,超過50%的人從一個收入階層流動到了另一個;
  • 過去10年,最低收入階層有一半流向了更高階層;
  • 最頂尖的0.01%群體中,只有25%的人在10年中維持了原來的位置,頂尖1%的人群,十年後,少於一半保住了同樣的地位。

在其他國家,相似、甚至更大的階層流動率一樣存在。父母為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積極主動推動孩子好好學習,多方面培養孩子的才能,為社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向上流動,最起碼不要下滑,本身無可厚非,也是應該的。

但,瘋狂推娃究竟要推向何方?怎麼推才能不焦慮?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史蒂芬·海涅教授的實驗,也許會給我們一些重要的啟示。

他把東西方的學生們叫到實驗室,做有關創造力的題。

然後分別告訴參與者假的排名後,讓他們再次做相同的題目,並用隱藏的攝像機進行觀察。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當得知自己比其他人優秀時,西方的學生對題目的集中時間變長了。但,東方學生對題目的興趣明顯降低。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相反,在得知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西方學生對題目不再怎麼感興趣;而東方學生卻更加認真的解題了。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為了驗證這個實驗的準確性,四人組又來到韓國的首爾大學,挑選了100名大學生進行實驗。

結果發現,當得知自己不如別人時,大家變得異常認真、專注;

但,當知道自己比別人強時,大家都變得有些漫不經心起來。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在學生們接受採訪時,大家反覆強調的一點是,不能忍受自己落後於平均水平。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再次證明,東方人在面對競爭時的心態,真正難以接受的是自己比別人差。

相比西方人更看重個體標準,東方人更在乎群體標準,並以此作為個人努力學習的動力。

反觀我們家長的心理,孩子的優秀固然讓我們頓感驕傲、欣喜若狂,但真正會讓我們焦慮的是孩子不如別人,哪怕是一絲一毫、可能的劣勢。

我們瘋狂推娃時,是不是也把“別人很重要”,但“不能輸給別人”的觀念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告訴他,自我評價才是最重要的,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是努力的根本動力。

當孩子也將目光鎖定在別人身上,他的壓力和焦慮也會沒完沒了地湧來:因為總有數學學的更好、英語說得更地道、鋼琴彈得更優雅、棋下的更勝一籌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的幸福快樂稍縱即逝,因為總在升級打怪的過程中,那麼多別人的一舉一動,一點成績就會牽動他的心情,好累。

更可怕的是,當沒有別人時,當爸媽不再繼續給他打雞血時,他可能會失去所有的目標和方向,失去內在的、根本的前進動力。這樣的例子,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

如何不被美國頂級貴婦的“雞娃焦慮”所傳染!


所以,一直覺得,娃是需要推的,但我們推他是讓他去發現自己內心對於成就的渴求;激勵他發現這世上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等著他去探索和嘗試;這一路上,可以和別人結伴同行,相互鼓勵加油,但永遠瞄準的是自己的方向。

我們也一直給孩子打“雞血”,但不是為了刺激他一定要超越別人,而是告訴他人生有萬千可能,你有很大的能量抓住想要的方向和機會;世界太大、生活太精彩,不去拼不去闖、白白浪費實在太可惜。

我們推娃、給娃打雞血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有一天,即使沒有我們,他們依然知道自己的方向,內心堅定、無所畏懼地向前奔跑。

川媽說說

昨天回家比較晚,先給小川打電話告訴他。

他問我:“媽媽,你現在在哪裡?”

我回答:“我還在工作呢。”

他停頓了一下,跟我說:“媽媽,你不要把工作看成事情,要看成是一種樂趣。”

我一下子有些愣住,馬上接話:“是呢,媽媽一直把工作當做一種樂趣,做的很開心。”

其實,早已累的頭腦發脹、腰痠背痛。但聽了他的話,立馬五體通暢。更加開心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洗腦攻勢”初見成效,他總是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世界,總能以快樂的心情投入到任何事情上。

當然,我們也明白,以後的學習怎麼可能一直風和日麗,苦累、枯燥都是難免的。我們也不會因為希望他快樂,而為他避開、減少半分,但至少為他準備好一個平和的家庭環境,一對淡定的父母,一個獨立自由的靈魂

人生很長,不必慌張。在自己難免焦慮的時候,時常告訴自己這句話。

我是川媽,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 、澳洲,目前座標北京,知名母嬰自媒體“mom看世界”的創始人。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