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手拉胚(图1)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手拉胚(图2)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手拉胚(图3)

初涉紫砂朋友下面提到的壶不要去买:

1、打蜡的壶:打过蜡的壶有3个特点:第一,特别亮(手感:摸摸石蜡感觉一下,在对比一下壶身),第二,水浇上去很快聚成水滴滚落,第三,有异味。好泥料的壶是不需要打蜡的,打蜡的壶一般来说只是表面光

2、玻化的壶:玻化壶表面光滑,敲击清脆。透气性差,易破裂。属假壶系列。不过,有时紫砂壶在烧制时由于时间过长,也会有玻化感。注:玻璃水主含石英砂(SiO2)、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高岭石主含铝

硅酸盐,三氧化二铝(AI203)。

3、灌浆壶:灌浆壶就是使用模具,把原材料变为浆之后倒入模型之中,等其干,在模具表面有原始的茶壶的初型出来了,把多余的浆水倒掉,等干了,把其取出。然后装上壶嘴和壶把,再做加工修饰,便成了。灌浆壶是大批量生产的,根本没有艺术可言!也没有收藏价值。

以上三大“垃圾壶”共同点在于:1、壶体颜色偏红、异常鲜亮。 2、壶盖与壶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 3、壶身手感特别光滑细腻,而且泛亮光。

鉴别小窍门

可以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砂料制成的紫砂壶,因为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直至被壶自身吸收;而伪劣壶一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但是由于灌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则使紫砂壶失去了应有的透气性。灌浆工艺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所以比较容易满足茶艺市场的要求。

灌浆壶里面没有条纹,所谓灌浆壶就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泥浆,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没有工艺可言。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

用手工提炼泥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机械提炼的泥料相对来说就比较细(真空炼泥)。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没有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要求高。不会影响到泥料的光泽。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要比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细腻些。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模具壶和灌浆壶也有区别: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模具壶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来说,模具壶有嘴巴模、身筒模的模型,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灌浆壶用细沙浆灌制在模型里,再把模型拿掉烧制而成。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所谓手拉胚壶就是: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再喷浆,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注:手拉胚成型一定要加一定量的高岭土)所谓的手拉胚,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而传统的紫砂壶,是用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各种形状的紫砂壶。这就是紫砂成型工艺。

灌浆壶: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浆”,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

一般来说,手拉胚壶里面有条纹,而灌浆壶里面就没有。手拉胚壶一个人一天可以拉200-300个;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注意不是所有的壶制作时都要加入高岭土的。但是手拉胚制作时就需要加。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灌浆壶(图1)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灌浆壶(图2)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灌浆壶(图3)

三种垃圾壶的成型方式表现

灌浆壶(图4)

灌浆壶一般的沙粒质感不强,玻感强,留意仔细可以看到机制模具的痕迹,造型比较呆板欠缺生动,我不知道灌浆壶有没有因制作需要加玻璃水,参杂了化工添加料?如果是,我是不愿意用它喝茶的,否则仅仅作为喝茶倒也“价廉物美”。

灌浆壶分早期和晚期两种:

1、早期由1957年(也有专家说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来量产工艺,并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进行了2年试验。但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显提升泥浆流动性。

2、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研究紫砂注浆壶工艺。参加者有: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赵洪生等。由赵负责注浆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汕头泥(也有说高领土)和水玻璃,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器极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推论:

1、早在30年代顾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辈大师已经小范围的开展研究和试制,而此举无疑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

2、紫砂注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

3、晚期注浆器经过脱模整理,在外观上几可乱真。

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浆工艺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和现代朱泥小品添加的目的更有天壤之别。

注浆壶到底好不好,要看怎么理解:

1、从实用角度看,注浆壶实为炻器,而非砂器,品茗效果如同玻璃杯。但绝不会有损健康。

2、从收藏角度看,注浆工艺的主要优势在于量产,其结果不问可知。

3、从赏玩角度看,喜好者不多(小弟还没遇到过),但早期精品对紫砂史学者和部分专业人士却有重要价值。

早、晚期的注浆壶具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烧成效果,但有兴趣一探究竟者恐怕不多,小弟也就不展开了。还没想清楚的朋友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遇到价格合适的顾景舟或王寅春制注浆壶(前提是要看得懂),你收是不收?

“全手工”:泛指的是基本上用手工完成整壶的制作,可以借助5%以下的范型模具。

“纯手工”:指的是完全手工完成,不借助任何的范型工具。

“半手工”:指的是在最后用范型模具为作品整形,完成最后的校准工作,但要运用在30%以下。

在整个制壶过程中运用范型工具超过30%的都称为“模具壶”。

有的化工壶也不易分辨,只要不是化工泥就没有关系,化工泥也有些区别,添加某些元素是可以的。因为紫砂泥本身也是天然融合了很多元素而成。如果是染出的壶,那就不好了。

添加适当的元素很正常,比如红泥里就有添加的,但那种添加不是染色的目的,没有一些染色用的低劣原料。现在紫砂陶土越来越少,纯的很贵。

挑壶时候看看壶体上有没有闪光的点,就象上了腊一样的闪光,那种壶一般不要用。

化工壶的颜色鲜艳的不自然,天然紫砂壶的颜色古朴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泽度不高,很稳重敦实。化工壶的颜色往往有些扎眼。

挑壶时候看看壶体上有没有闪光的点,就象上了腊一样的闪光,那种壶一般不要用。-------------这句话很容易误导新手!!!云母的残留,也是有一点一点的闪光点,这是紫砂独的特点!(这点,也只能做为参考!!!有的是甲泥或化料,参在真紫砂泥里,做出的壶,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