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發燒品牌Sendy的處女作表白——實木與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前史

製造業裡商業上成功的產品,必須有一定的「留白」,不能把聲音做得太成型,太「滿」。有些缺陷有些偏科,留待用戶去發現和研究,或給其他後續產品的「繼續完善」提供空間。不過,音響行業仍然承襲了樂器、手工業千百年來的作坊氣息,並沒有被製造業的自動流水線所同化。總有一些小的廠牌,肯「毫不留白」地把自己的家底傾囊相授,做出看似毫無商業考量的「不妥協」的作品。今天,面前的Sendy Aiva 就是這樣的一件。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在Sendy 還叫Sendiy 時,因為評價頗為不錯的「同軸圈鐵」m1221 耳塞認識了這個品牌。當時,汪總就拿出了尚未定名的平板大耳機原型機。初聽聲音細膩動態豐富,但聲音偏肉,速度一般,低頻部分甚至有點動圈的失真感,且驅動非常容易,潛力不大。當時給汪總寫了幾條意見,一晃半年,全身「波紋套裝」的Aiva 已在廣州耳機展正式亮相。

特立獨行的設計語言

木殼,天然就是樂器材料,自然生長的紋理和內部豐富的孔徑,使木頭天然就是最優的聲學材料。同時,加工木頭本身就有手藝時代繼承下來的特點,不像塑料、金屬的大工業氣息,木頭天然更適合小廠家、小作坊精工細作。

國產木殼耳機,之前有基點工作室的MC2,採用南美的綠檀木切削腔體。但那還是正圓形、類Grado 的木桶。Aiva 則是兩個長短徑比例不同的同心橢圓,同時有複雜的弧線、入線孔和固定點這些切削難度很大的部分。Sendy 品牌每次的發佈和展臺上,都將木殼的加工工藝作為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Aiva 與Aiya 工藝上最大的亮點。無奈斑馬木紋天然存在隨機性,這就讓每隻Aiva 都有獨一無二的外觀——當然也就有了抽獎、買彩票一樣的隨機性。不過Aiva 首批只有99對腔體會正式銷售,應該也是甄選過外觀的吧……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頭戴式全尺寸耳機,特別是靜電、平板類,限於開放性、人頭尺寸適配、內部單元結構和接插件的容納,其實設計空間已經很小。這也是為什麼HiFi 類耳機少見外觀驚豔的設計(驚嚇倒是不少)。

Aiva 在高密度的木製腔體已經很重的情況下,其他框架部分設計算是頗為精巧——類似Denon D7000 那一代耳機的懸掛螺絲設計,讓腔體和框架的連接非常簡潔;小羊皮的頭帶,輕薄溫潤,與很多其他耳機產品的厚重皮革非常不同,又沒有Stax 毛氈的廉價感;整個金屬框架輕盈堅固,開放式腔體外側,是一層放射狀開孔金屬板,疊了一層波浪狀的網格,讓人想起日本常見的浮世繪風格掛布。最近聽說sendy 已經在日本走了一圈,不知日本燒友看到這個網格,是不是很親切?波浪紋作為Aiva 最重要的設計語言,還出現在線材插頭的不鏽鋼外殼上。

波浪紋+斑馬木殼,這讓Aiva 有了被人一眼認出的資本,Audeze 單元外面,那個一眼就能認出的隱形的A,是近年頭戴式耳機裡很高級的設計語言。Sendy 距離這個老炮還稍微差一點點。寄望這種設計語言能一直存續下去。我甚至覺得Sendy 應該再自信點,把框架上絲印的Logo 去掉,反正不對稱的單元也不用把左右標識在外側。再把四個固定單元帶LOGO的亮鉚釘換成黑色,整體設計會更加簡潔,更像個「無印良品」……

強迫症級別的完成度

其實這部分應該放在外觀裡說,但我實在是沒見過,一個廠家把耳罩做到這個地步的,所以單拎出來。

頭戴式大耳機的耳罩有多麼重要,認真發燒過的人必定都是深有體會。多少號稱老燒的人拿著一隻沒有外皮的HD540g 沾沾自喜,根本不知道自己沒聽過這隻耳機正常的聲音。一隻老耳機,原配耳罩的接觸面材質、海綿支撐性、背面開孔形狀和密度……一切參數都極大地影響著聲音表現。

究其原因,人耳在戴上頭戴式耳機時,耳罩、耳機腔體兩部分共同形成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類似一個聽音室,任何一點的封閉性、形狀與材質變化,和你在聽音室裡改變音箱的擺位、距離、角度,移動或撤換一面音頻障板材質,是可以等效的。

最開始,聽到普通耳罩的Aiva,最大感覺是,這聲音非常的「平板」,即有平板單元先天的各種優勢——細節、小動態、中頻質感都不錯,但高頻往上的部分打不開,不鮮活,聲音有明顯的鈍感。後來便有了這種「異形」耳罩出世——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第一個戲稱它為「小屁股」的——剛裝上還沒開始聽,我就知道肯定會有巨大的變化——側後方加厚,頂部到前半圈的削薄,Aiva 整個耳機單元貼臉的角度都改變了。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事實上,改變比我想象的更劇烈。可以說,裝上「小屁股」耳罩的Aiva 才真正成為了一隻出色的耳機。新耳罩對於中高頻、高頻的改變是根本性的——延伸增加,亮度提升,如同昏暗教堂穹頂的天窗被打開,一束柔光灑下。低頻不再喧賓奪主,退位到正常距離和力度,同時人聲部分的細膩、鮮活和婉轉都有了更好的揮灑空間。聽了新耳罩之後,Aiva 有了在萬元內價位平板耳機中立得住的實力。

話,從另一個方面說,這耳罩或許也是Aiva 的軟肋——汪總多次說過,全手工加工成本極高,速度很慢,品控難以把握,直接導致了出貨速度問題。一個成熟的產品應該是能快速更換易損部件的。對於一個小品牌,在設計之初解決好產品完成度的問題——不讓耳罩這種東西拖後腿,讓通用、常規、甚至第三方都可以的配件裝上之後,聲音上仍然能不掉價,才是最保險的選擇。Sendy 用「小屁股」讓Aiva 的完成度上了好幾個臺階,卻也真正限制了自身——Aiva 很難大批量、規模化生產,第一批99只的數量,即使是精品,扔到全球燒友的大圈子裡,最多也就是個小眾精品級別。

「小屁股」耳罩自帶了匠人屬性,讓我想起了2011年HiFiMan 最早一批木殼的He5。儘管產量極小,品控問題多多,仍然被少部分人奉若圭臬。也沒準以後,首批99只耳罩形狀奇葩的Aiva 會有這個待遇?當然,Aiva 以後能完善調音,出個常規配件也能如此好聽的mk2版本,才是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康莊大道。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聲音,易驅動與不妥協的博弈

「聲波飛行員」主播vineland版主曾說,他對萬元以內的平板耳機都沒有興趣。大概是因為平板技術自身特性所決定——更大的重量,更低失真的振膜結構,更苛刻的驅動條件,使得在平板耳機領域,「易推=妥協」的等式更為成立。縱觀幾個平板耳機大廠,都是有萬元乃至數萬的旗艦產品扛鼎,再做技術下放。四位數的產品基本都是靠直推出好聲這種招牌,吸引一部分隨身和小型設備用戶。

那麼Aiva 是這樣的定位麼?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之前聽到普通耳罩的Aiva,我的感覺就是如此。對於幾年前平板耳機常見的聲音取向(比如rev2之前的lcd2),那種高頻黯淡(因為抹掉了很多齒音,所以還是有人喜歡),中頻厚暖潤澤,低頻結塊流動性較差的聲音,我一直不太買賬。然而如前所述,加持了「小屁股」耳罩才是Aiva 的完全體。這個層面的Aiva,在香榭麗舍一體機的驅動下,已經可以打得我手中一票動圈耳機抬不起頭來——細節豐沛,流動性好,聲場不算巨大和規整,但有非常好的蔓延感和空間感。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相比同價位的一些熱銷平板耳機,Aiva 在中高頻的特色是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絃樂表現到位,鋼琴和大鍵琴的音色不算很準,但流暢感和擊鍵小細節都比T1要好。聆聽插電錄製的流行和搖滾,Aiva 會加一點濾鏡,把很多火氣過重的音樂演繹得更從容一些。

Aiva 最大優勢在於細節的「高容納性」,就是細節越多的音樂,它表現得越起勁兒。從速度極快的djent技術派樂隊超長的六十四分音符solo,到swing 大樂隊的多樂器合奏,Aiva 飈細節非常起勁兒,同時不會失掉整體對big picture 的把控。挑戰上升到交響樂,Aiva 一樣從容應對。方向感明確,演奏細節清晰,空間感錯落有致,唯有空間感,比起HD800、GS1000之類極富「廳堂感」的傢伙差一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Aiva 聽一些不插電現場時鼓刷的細節,許多耳機都會虛化或一帶而過,而Aiva 卻有那種無數根纖細刷毛擊打鼓皮造成「癢」的聽感。這種級別的細節在靜電耳機中並不少見,但那是另一個價位和另一種技術語境下的細節揭示能力。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一個人聲不「毒」的耳機很難在傳統燒友圈中安身立命。然而很多設計者會因此跑偏,為了追求「毒」而放棄很多其他維度更基礎的素質。Aiva 在平板耳機中,算給人聲部分加料非常剋制的。人聲頻段並沒有刻意突出多少,全頻段的細節還原度都維持在基準線上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刻意聽一些口白,或者人聲提得很誇張的錄音,Aiva 一樣能表現非常豐沛的感染力。愛聽Leonard Cohen、陳昇、胡德夫甚至宋冬野這類男聲的燒友,你必須試一下Aiva。

Aiva 做到了足夠好推,然而還是建議不要用隨身聽去簡單伺候,或者你有4.4平衡接口的旗艦隨身聽,用高增益模式和高碼率錄音,努力餵飽它。對我來說,香榭麗舍的平衡口已經讓Aiva 足夠動聽。加持其他耳放,Aiva 較高的靈敏度會讓它比較容易過推,聲音反而會偏薄偏「過曝」,失去從容感。

結論

Sendy Audio 同步推出了Aiva 和Aiya 兩個平板單元的產品。對於Aiya 耳塞的聲音我不太感冒,倒是Aiva 一直抓著我的興趣。前後聽了三四個版本,直到最後去掉銘牌,換了耳罩和平衡線,我算是看到了它的完全體。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定價。聆聽對比一圈,Aiva 給我的印象好過了LCD2 和Ether C Flow,算是和Ether Flow 與LCD-X 差不多水準。相比另外幾個風格鮮明的平板廠商,Aiva 並沒什麼張揚而顯赫的調音風格。但第一個產品低調(也可以說地道)的價位,讓它在挑戰前輩時先天就具有了更親民的優勢。

「工匠精神」近些年被濫用,耗光了一些製造業的credit,也讓這個原本很普通詞彙,一會兒變得彌足珍惜,一會兒又稱了黑粉口中調笑的說法。我一直不建議Sendy Audio 用這個方式宣傳品牌。在我看來,如何難加工,如何高成本,如何不惜代價,都沒有一個設計語言獨特、完成度高的產品來得實在。好在這方面,Sendy 也有足以傲視同行的誇耀資本。

国产发烧品牌Sendy的处女作表白——实木与平板振膜碰撞下的Aiva

Aiva 是Sendy 的頭戴式處女作,從外觀、設計和用料上處處都是新品牌的誠意——努力用一個產品,立住形象,擁有自己的Reference,這是Sendy 正在做的事情。後續的發展,Aiva 是否是Sendy 整個產品體系最基底的那塊原石?不一定,畢竟它目前只有99套的預計產量,畢竟「用耳罩調音」以提升產品完成度這種舉措,在以後的產品策略中很難再出現。對於Aiva 是否買賬,也看消費者如何選擇。是選擇一個成熟品牌的第四第五代,早已成型的技術製作的流水線產品,還是選擇一個新品牌初創之際,不惜成本和經歷細細打磨的誠意之作?前者更穩妥、安全,後者更稀有、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