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要點

二年級下冊《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要點

《神州謠》

教材簡說:

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祖國的小朋友,我們都愛自己的祖國。《神州謠》就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寫出了祖國的山川美,激發學生對偉大祖國產生熱愛之情。

學習目標:

1. 認識本課“州、湧、峰”等15個生字,學會“州、灣、島”等9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對“三字經”這種語言形式的學習興趣,並能夠感受到祖國的偉大,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重點難點:

1. 指導孩子會寫字,會認字。

2. 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三字經,一邊讀一邊想畫面,積累生動的語言。

拓展知識: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千米,被稱為“母親河”;“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比黃河長800餘千米,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鉅,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珠峰”全稱“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高峰,海拔約8848米。藏語“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瑪”意為第三女神。

書寫要點:

1. “灣”注意右邊“彎”上下兩部分要緊湊;

2. “島”是半包圍結構,第四筆的折部寫寬大些,“山”字略小;

3. “峽”左邊的“山”下面的橫畫要變成平提,右邊“夾”的兩筆橫畫之間距離不要過大;

4. “民”的第三筆是豎提,末筆斜鉤要舒展,最後直接挑鉤。

5. “族”字中“方”的筆順是點、橫、橫折鉤、撇。右上部的撇、橫不要漏掉,最後一筆為捺。

二年級下冊《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要點

《傳統節日》

教材簡說:

《傳統節日》這篇識字課文,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的。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主要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七夕、中秋節、重陽節來展開。這些節日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讓孩子們瞭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這也正是教材選編此內容的目的。

學習目標:

1. 認識“傳、統、貼”等15個生字,會寫“貼、街、舟”等9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兒歌,能夠進行背誦積累。

3. 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時激發自覺探究更多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種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兒歌誦讀。

難點:瞭解傳統節日的美好寓意,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感。

認字技巧:

1.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它們:如“掃”是“扌+彐”,“轉”是“車+專”,“團”是“口+才”,“熱”是“執+灬”,“鬧”是“門+市”,“街”是“行+圭” 。

2. 可以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它們:如“貼”是“站”換掉“立”加“貝”。

3. 可以用猜謎語的方法記住它們:“丹心一點到白頭”是“舟”,“苗頭不對”是“艾”。

節日介紹:

1.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 “端午節”也稱端五、端陽。這一天主要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等,據說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定的重要傳統節日。

3. “七巧”也稱“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4. “中秋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5.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有時也會說“九九重陽”,“九九”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數中又是最大數,因而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

二年級下冊《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要點

《“貝”的故事》

教材簡說:

貝殼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飾品,還有更大的用處呢!這節課學習的是關於認識“貝”的故事。課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和插圖講述了“貝”來源和它發展演變過程。第二自然段講述了“貝”的字義來源和以它作偏旁的字在表意上的共同規律。旨在讓孩子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認識生字,瞭解歸類識字的方法,並藉助規律來認識生字,初步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和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習目標:

1. 會認“甲、骨”等16個生字,會寫“貝、殼”等9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漂”。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貝字的起源、作用以及字形字義,進一步認識形聲字的規律。

3. 感受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重點難點:

1. 瞭解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義特點,掌握貝在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中書寫不同的特點。

2. 由貝字推衍開去,總結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

知識拓展: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漢字“貝”屬於象形文字,最常見的幾個象形文字還有“日、月、水、火”。

二年級下冊《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要點

《中國美食》

教材簡說:

中華民族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從南到北,美食文化不同,烹調方法也不一樣。《中國美食》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一組中國特色的美食,通過認識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認識中國的美食文化,愛上中國的美食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學習目標:

1. 認識“菠、煎、腐”等16個生字,會寫“燒、茄、烤”等9個生字。

2. 正確認讀中國美食的名稱。

3. 圖文對照。瞭解中國美食,豐富對中國美食文化的認知,同時激發對家鄉、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認讀生字,並能夠正確、美觀地進行生字書寫。

難點:感受中國美食文化,激發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小結:

“火”字旁的字都與燒烤有關,都是用燒烤的烹飪方法來製作的美食。“灬”的字都與蒸煮有關,基本都是用蒸或煮的烹飪方法來製作的美食。

我們的一日三餐很重要,熟話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我們吃東西可不能挑食,要講究營養均衡,同時更不能浪費,這些食物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勞動才做成的,就像《千人糕》一文中所講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