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大名鼎鼎的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又稱駁殼槍,盒子炮,歐洲則多稱其為毛瑟C96。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

毛瑟手槍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手槍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在手槍界有著“百變神槍”的美名。

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百變神槍

最初的毛瑟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空閒時間設計出來,後來毛瑟兵工廠的老闆卻為此槍申請了專利。

1896年8月20日,德皇威廉二世視察波茨坦射擊場,用毛瑟手槍在300米處打了20發,所用為10發,可調錶尺,槍管和節套為階梯式的那種,槍號為75,皇帝使用後對毛瑟手槍比較滿意。

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搖身一變成了卡賓槍

並問毛瑟本人,他能不能研製一種類似構造的半自動步槍。毛瑟說,由於膛壓等問題,至少需要五年。毛瑟回去以後,立即著手加長槍管裝上固定式肩託,彈倉前加上木製前託,成為卡賓槍外形,進獻給皇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總共訂購了15萬支毛瑟手槍,總共交付的數量為13.7萬支。但這款手槍在德軍中卻並沒有受到太大歡迎,當手槍用攜帶不方便,當步槍用火力又太小。因此一戰結束後,德軍便沒有大量裝備過這款手槍。

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毛瑟手槍捆綁後成了“加特林”

而其他不少國家也根據毛瑟C96的特點,對其進行了本土化和改裝。如上圖中的一戰時期奧匈士兵,他甚至把十支毛瑟手槍捆綁,搬上飛機變成了機載武器,其火力堪比“加特林”了,是不是感覺很拉風!至於能不能打下飛機另說,不過腦洞確實大開。

毛瑟手槍雖然在德國本土沒受到待見,但它的威名在外,種類型號繁多,二戰時期光中國裝備的原版和仿製型號就有數十個品種,裝彈數從1、6、8、10發到20發。

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集華麗和百變於一身

按自動方式分為“單打一”、“半自動”、“全自動”(自來得),按裝彈方式,有使用橋夾裝彈(最常見)、使用彈夾裝彈,按產地還有德國、西班牙、捷克、山西、漢陽、江南船廠、民間土造等。世界各地的戰場就出現了上百種的毛瑟手槍型號,因此沒有人能列齊全了。

因此,毛瑟手槍便經過日本武器經銷商和貿易公司毛給中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中斷。毛瑟手槍走向中國的另一個途徑是,中國各地依靠上海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引進。

十支毛瑟C96捆綁後秒變“機載加特林”?名副其實的“百變神槍”

是不是很酷

毛瑟C96自從進入中國後,因為它射程遠,裝彈量大一直備受國人喜愛,特別是M712型進入中國後,由於其單發、連發射擊可方便轉換、彈夾容彈量大、連發時火力更猛,在當時的中國戰場可以說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