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愚蠢而讓孩子被老師“邊緣化”!

家長和老師,從來都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更像是同盟軍,在教育的戰線上一起努力,讓孩子成人成才。

怎樣和老師打交道,才能贏得好感呢?有人說,做家長最大的成功,就是讓老師因為喜歡你,而喜歡上你家孩子。

資深老師說:我最喜歡這9類家長


01

關注孩子生活習慣的家長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只要成績好,生活能力差算什麼,以後我替你僱個保姆。一到學校大掃除,這些家長生怕累著少爺小姐,自己自願來當保姆。

但其實,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反映了他的責任感,處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情懷。

古人說,“不掃一室,何以掃天下”。一般來說,課桌與書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學習習慣也不好,考試更是丟三落四,在外面補了多少課,成績還是不理想。這都是家長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培養造成的惡果。

02

倡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家長

有些家長對學校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給孩子帶零食、不給孩子佩戴貴重首飾,都持質疑態度。不但不配合執行,還引領孩子對制度軟磨硬抗。

這會給我們教師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擾。家長的縱容,會使孩子特別任性,覺得妨礙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壞制度。

但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對抗制度會讓孩子與群體格格不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在學校的心理壓力,讓他的成長多了很多磕絆。幾年後回過頭來看,非常得不償失。

03

把公平準則放在心頭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或落後時,有些家長會希冀通過請老師吃飯小聚、送老師各種國外帶回來的名貴禮物來打點。

講老實話,這給我們老師製造了太多難題。因為教育有公平的準則,全班四五十雙眼睛看著,老師對任何學生有偏愛,都會引發大面積的非議。

家長已經溺愛孩子,如果教師再加入溺愛的陣營,表面上似乎是給孩子一點額外的機會,但從長遠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讓他有這樣的錯覺: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規則之外,靠錢來解決。這離塑造一個嚮往公平、民主的未來公民有多麼遙遠?

04

與老師親密有間的家長

有的家長經常私信老師,要幫老師辦事,甚至打探老師的家事,希望有機會從老師的家人身上尋找突破口,與老師發展遠高於其他家長的親密關係。這些做法的目的就一個,就是希望老師能對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給與孩子額外的機會。

一般有處事原則的老師對這樣“熱情過度”的家長是避之不及的。因為一旦與家長髮展出利益捆綁的關係,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原則性。孩子會有這樣的錯覺——“我媽打點過老師,老師就應該對我網開一面”。

講真話,如果孩子這樣看待老師,老師在孩子面前還有什麼權威,教育的原則怎樣貫徹?

05

維護老師權威的家長

“你們老師水平也不怎麼樣”

“你們老師教這門課根本不夠格。”

“你們老師的情商真夠嗆。”

不可否認就有這樣經常在孩子面前非議老師的家長。得承認,有的家長學術水平的確比老師高,也比老師更加見多識廣,但這並不是在孩子面前質疑老師權威的前提條件。你可以讓孩子來與老師探討問題,指出老師在具體問題上的錯誤與不足,老師也十分歡迎這樣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但就此認為老師根本沒有資格來教你的孩子,實在太武斷了。

教育是一門專業化的技術,也是一種特殊的人文素養,不見得大學教授就一定教得好小學生。

家長質疑老師權威的惡果是:孩子在情感上對老師有一種疏離與鄙視態度,師生間的融洽就消失了。而老師對孩子的引領與教育,是基於這種情感上的融洽,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06

教育孩子有服務意識的家長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面臨升學時,每次票選班幹部,都有家長來打招呼“別讓我孩子當班幹,影響他學習”。

但是 ,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服務他人的意識,那他就算成為精英,對這個社會也不會有什麼貢獻!

孩子未來從事任何行業,說到底都需要有為他人著想的服務精神,才會培養出責任心、團隊意識與凡事為大局著想的內涵。特別自私的孩子是交不到朋友的,也是在事業上走不遠的。家長理當極早認清這一點!

07

與老師經常溝通的家長

要和老師溝通,先和孩子溝通好。有位家長做得很好,他說:

我一般先和孩子溝通,瞭解好多信息,然後再和老師溝通,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和老師就某個問題進行單獨交流,比如老師今天講了孩子很感興趣的話題,我就可以以這個為切入點和老師聊。

前幾天,我和外語老師溝通,我知道外語老師給孩子放大量的外語動畫,孩子非常感興趣,我就以此為契機引出我想問的問題:看什麼樣的動畫對孩子有幫助,需要看英文原版動畫嗎,老師可以推薦一些作品讓我們在家看嗎。一下子就和老師有了很多話題,打開了我們溝通的大門。

聊開了,老師就會認為,他的工作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認可,他覺得特別好,他講課有反饋了,所以就願意溝通了。另外,還會對孩子形成很好的印象。再有就是他明顯感覺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融洽的,那麼他就可以和我溝通孩子的問題,我會配合老師去協調解決。

其實,老師非常希望瞭解孩子們回家後對學校的印象、對老師講課的印象,這樣便於他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跟老師溝通好了,老師也就變得越來越容易接近,你的很多建設性意見也可以被採納。

08

永不踐踏孩子自尊的家長

有的家長,只要老師把他請到學校來,跟他談孩子的問題,他就當著老師的面,辱罵或毆打孩子,或者對孩子冷嘲熱諷。這讓老師非常下不來臺。家長這種簡單粗暴的宣洩,踐踏了孩子寶貴的自尊心,也讓師生關係驟然跌入冰點。

教育專家有一句名言:“任何有動力向善而行,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好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孩子。”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護他與自身弱點作鬥爭的勇氣,呵護他與家長、與老師互相信賴的關係。被踐踏過自尊的孩子,通常只剩下一條路:自暴自棄。這有多可怕?

09

經常反省自我的家長

孩子只要有不足,家長就來質疑老師:“我們把孩子教給學校了,你們是怎麼教的?”老師對此非常委屈。因為對孩子成長有影響的不只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影響。

有的家長,天天在朋友圈晾曬虛榮,怎能要求孩子沒有強烈的物慾和攀比心?

有的家長,每天在家打麻將賭錢,怎能要求孩子專心學習?

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反省自身,也許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老師們非常歡迎家長有這樣的開場白:“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這主要是我們家長教育不到位,我們很想與老師探討怎樣幫孩子向好的方向轉變……”能這樣檢討自身的家長,本身就具備令人敬服的情商。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只會令師生關係陷入尷尬。

上面,我們看過了老師喜歡的家長,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家長和老師溝通時,要避免哪些“雷區”。

老實說,被老師放棄的孩子,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絕對是灰暗的。但是,很多時候大部分孩子被老師邊緣化,都不是因為他們自己,而是家長們的某些言行讓老師失望了,逼老師放棄了他們。所以,我們即使不能做到最好,也千萬不能做那個令老師頭疼的家長。

令老師頭疼的家長

1、“孩子交給您了,您該說說,該罵罵。”

許多家長都說過這句話,或許還覺得這樣很尊重老師,但是老師卻不一定接受。

第一,孩子不是老師的,是家長的,您可以隨便說罵,老師沒有這個權利;

第二,全班數十個孩子都交給老師,老師管得過來嗎;

第三,家長這句話看似客套,其實也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

2、打聽各方消息然後質問老師的家長

現在網絡極其發達,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透明,家長中各種消息很多,家長們的疑問也一個接著一個。如果看到某個名冊或者名單裡沒有自己的孩子,家長就急忙找老師要說法。即便通過這個途徑瞭解一些信息,想和老師溝通,也要講究策略,不能太莽撞行事。

3、急於求成的家長——過分強調分數和名次

分數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一個孩子學習效果的標準,但同樣是60分,含義也完全不同,有的60分可能意味著剛剛及格,有的60分意味著進步顯著,因為題目的難度不同、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但是有的家長看到分數就著急,不會冷靜分析。

還有的家長特別希望老師給自己孩子開小灶,能夠充分關注自己的孩子。家長這樣的心情是可理解的,但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問問題,因為只要老師在學校,他就有義務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且老師不會拒絕孩子的提問。但老師把更多心思花在你家孩子身上,就是對別的孩子不公平。身為教育人,老師們終其一生,都要求自己做到:一碗水端平。

回到文章標題的問題,其實,身為家長,並不需要刻意地為自家孩子“博關注”,尊敬老師,出現問題,及時地、良性地與老師互動,老師覺得您“明事理”,自然會對孩子青眼有加。

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與你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卻會因你家孩子的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其成才的“外人”,家長和老師,從來不是對立的陣營,而是同盟。只有兩方配合得當,才能幫孩子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