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的“大行”之道:10萬億資產之後,息差如何繼續領跑全行業


郵儲的“大行”之道:10萬億資產之後,息差如何繼續領跑全行業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一家有特色的銀行。

無論與六大國有銀行的其他幾家,還是與12家股份制銀行相比,郵儲銀行乾淨的資產負債表、穩健的利潤增長,都成了銀行業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3月26日,郵儲銀行公佈2018年度業績,營業收入大幅提升16.18%,撥備前利潤增幅高達39.91%,淨利息收益率同比大幅提升27個BP,成本收入比快速下降7.04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持續保持行業領先,不良貸款率僅0.86%,撥備覆蓋率高達346.80%。

優異業績的背後,是因為郵儲銀行有一張特別的“資產負債表”。

郵儲銀行的存款佔比負債總額95%,個人存款又佔存款總額的87%。核心負債的穩健使得郵儲銀行在資產端的貸款、金融市場業務遊刃有餘,既可在貸款方面選擇資產定價適中、風險定價水平較低的貸款品種,又可在金融市場業務中,成為市場上重要的流動性提供者。

展望2019年,作為大型零售商業銀行,郵儲銀行資產規模即將突破10萬億元,這也是該行納入大行序列的第一年。

市場的矚目之下,郵儲銀行A股IPO正在路上。而經過優化調整資產結構,郵儲銀行仍將可確保淨利差(NIS)和淨息差(NIM)水平持續領先行業。

獨特的資產負債結構

3月29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郵儲銀行擬任董事長張金良在香港舉行的業績發佈會上表示:“郵儲銀行的存款佔負債總額的比重高達95%,在存款總額當中個人存款所佔的比重高達87%,這在中國所有銀行當中是最高的,所以郵儲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是重要的流動性提供者。”

銀行的盈利主要看息差,也即資產端(主要是貸款)利率和負債端(主要是存款)成本的差值。郵儲銀行自2018年正式進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監管序列後,在六大國有商業銀行中淨息差最高。

2018年,郵儲銀行淨息差高達2.67%,遠超工農中建四大行1.90%-2.33%的淨息差水平。而在2017年,郵儲銀行淨息差也位列大行首位。

但實際上,郵儲銀行是一家“穩健”的銀行。比如在資產端,該行貸款佔比較高。去年全行貸款總額首次突破4萬億元,達4.28萬億元,貸款佔總資產比重達到44.94%,存貸比達到49.6%,較上年末提升4.57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上市之初承諾的“力爭三年存貸比達到50%左右”目標。

郵儲銀行將貸款集中在資產定價適中、風險定價水平較低的貸款品種。截至2018年末,郵儲銀行個人貸款2.3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18%;個人消費貸款餘額1.69萬億元,佔個人貸款總額73.00%;個人住房貸款餘額1.42萬億元,佔個人消費貸款總額83.73%;公司貸款餘額15524.0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53%,增速位於同業前列。

“穩健”的背後是核心負債——存款長期而穩定地增長。

郵儲銀行去年個人存款較上年末增加6065.07億元,增長8.84%。個人存款中,活期存款佔比高達30.31%。個人存款和活期存款佔比高,是郵儲銀行與同業相比的一大優勢。

究其根本,是郵儲銀行獨特的經營模式。

郵儲銀行有近4萬個網點,覆蓋全部城市和99%的縣域;個人客戶達5.78億人,超過中國人口的1/3。這其中,特別是來自廣大農村地區的儲蓄存款是郵儲銀行存款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郵儲銀行有獨一無二的‘自營+代理’的經營模式,”張金良在業績發佈會上指出,郵政集團有32000個網點接受郵儲銀行的委託,代理儲蓄、代辦理財和基金等基礎性銀行業務,郵儲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向郵政集團支付代理手續費。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制度化安排,郵儲銀行H股上市時已經向市場做了充分披露。這一制度化安排給郵儲銀行帶來了客戶、渠道和資金優勢。

穩健的盈利能力

2018年,郵儲銀行淨利潤首次突破500億元,達到523.84億元,同比增長9.80%低於預期。

在淨息差保持國有銀行第一的情況下,為何淨利潤增速下滑?郵儲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張學文給出瞭解釋:主要原因是實施了更加審慎的撥備計提政策,且9.8%的增速在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中仍然處於領先水平。

張學文指出,郵儲銀行充分考慮未來宏觀經濟形勢和同業風險暴露情況,針對潛在高風險領域,前瞻性地補充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提高未來風險抵補能力。充足撥備帶來的“安全墊”讓郵儲能從容應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為高質量發展和持續回報股東提供了有力保障。

實際上,觀察銀行業績,“撥備前利潤”是判斷銀行利潤增長能力更為有效的指標。

2018年,在充分的撥備計提下,郵儲銀行營業收入2612.45億元 ,較上年增長16.18%。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39.91%,這兩個指標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長。

與之同時,郵儲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346.8%,較上年末提升22個百分點。全行不良貸款率0.86%,該數據在所有國有大行中最低。

郵儲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姚紅指出,截至2018年末,郵儲銀行逾期3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比重已達到97%,逾期60天以上貸款已基本全部納入不良。該行不良+關注類貸款佔比為1.49%,不到行業平均水平的1/3。

換句話說,郵儲銀行在不良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實現了領先業內的利潤增長和撥備覆蓋率提升。

因此,展望2019年,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郵儲銀行業績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10萬億規模之後

在位列國有大行監管序列後,2019年,預計郵儲銀行總資產規模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

2019年,迎來郵儲業務開辦100週年的郵儲銀行,成長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並進入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序列。擁有獨特“體質”的10萬億資產大行下一步怎麼走,是業內關心的議題。

對此,張金良表示,“建設一流大型零售商業銀行是郵儲銀行的戰略願景,這個願景已經深入人心,也符合郵儲銀行的實際。未來,郵儲銀行將繼續堅持這個戰略目標,持續鞏固零售業務的戰略基礎地位。圍繞這個戰略目標,目前郵儲銀行正在大力推進業務轉型,目標是‘五化’,即特色化、綜合化、輕型化、智能化、集約化。”

若從具體業務層面而言,郵儲銀行資金量大、個人存款佔比高的稟賦和優勢仍將繼續下去,對應到資產端,無論是信貸、金融市場業務都遊刃有餘。

郵儲銀行表示,信貸投放上,將堅持“一大一小”經營策略,持續加大信貸投放,重點加強對“三農”、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在金融市場業務上,面對流動性整體較為寬裕,銀行間利率處於較低水平的環境,將利用資金量足、騰挪空間大的特性,向投研驅動轉型,尋找階段性、結構性投資機會,提升整體投資收益水平。鞏固債券投資、同業融資等傳統優勢業務,保持創新活力,做強貴金屬、衍生品、大宗商品交易等創新業務。

通過上述舉措,儘管銀行業面臨息差收窄壓力,但經由優化調整資產結構,郵儲銀行仍將可確保淨利差(NIS)和淨息差(NIM)水平持續領先行業。

六大國有銀行中,郵儲銀行已在港股上市,目前是唯一一家未在A股發行上市的國有大行。登陸A股是郵儲銀行進一步落實自身“股改、引戰、上市”的三步走改革任務重要步驟,也是全面完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兩地上市收官之作。

張金良表示,郵儲銀行目前正在積極有序推進A股的IPO工作,這將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打通境內外資本市場,增強抵禦風險能力,為未來業務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