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學而思一直不好報名,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學而思”這是所謂的“飢餓營銷”


在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上,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做出了回應……

白雲峰表示,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是應對未來的教育?在大量的樣本調查過程當中,發現了三個重要的支點來支撐一個學生學習的效果……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學而思報不上名不是“飢餓營銷”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白雲峰迴憶了自己最初在一線講課的經歷,那時,他的班經常爆滿報不上名。但是,每當週日晚上上完第九個班的時候,週一到週二他基本是要躺兩天的,直到週三上午的11點左右才能開口說話。27小時的直立,並且高強度的上課的這種互動,給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損傷。

前段時間,我們看到了很多媒體對K12這個行業非常關注,一些家長和學者們在批判好未來擅長做“飢餓營銷”。我其實很希望理解什麼是飢餓營銷,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營銷,因為好未來到今天為止沒有做過一分錢的廣告,如果說真的談到我們的失誤或者是不夠理想,是因為教育還太人性化了,當教育是以人為主體的行業的時候,事實上我們要培養、發現和複製,去達到我們最低標準的老師的選擇。

我們已經窮盡自己所能,但是前提是不降低教學的標準和質量,我們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人的培養、發現上面,但是我們依然滿足不了所有家長和學生的期待。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營銷,但是我想說,學而思、好未來的每一個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應該有我們內心所謂的標準。

白雲峰表示,面對學生需求與學而思教學承載能力的不平衡,學而思也在不斷拓展教研能力。例如,為確保教學質量,好未來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面,但是依然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家長和學生的期待,造成了外界認為的“飢餓營銷”的假象。

AI離教育天然很近

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我們發現互聯網+教育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無非是進行了所謂的資源遠程輸送,沒有放大優秀教育稀缺教育資源的長寬高,但是AI來了,我們真的有機會把教學環節當中所謂的重複性的、程式性的、靠記憶、靠反覆練習的模塊,用更好的方式替代人腦,而把人的價值和因素集中在情感的交互、個性化的引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上面,我覺得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美妙的。

談到AI,中間會有三個話題是經常有人問到我的,AI+教育到底能改變什麼?我們首先看一下AI的行業成熟程度,我這裡畫了一張表,一條曲線從上端開始,AI現在改變所有垂直行業當中最快的或者是最深入的是三個領域:搜索、電商、社交。分別在國內和國外都有優秀的公司:Google、百度、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和亞馬遜。

但是你會發現,AI在行業當中的應用,深入程度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虛擬助理方面,微軟有小冰,百度也在做度秘,蘋果在做SIRI,大家都希望有一個人工智能的秘書,它離AI也非常近,至少目前比教育離AI近。

AI離教育天然很近,原因是什麼?就是兩點:

1、在教育的場景中有更好的容錯性。在學習迭代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允許容錯的,不用達到99.99%,我們在學習的整個交互過程當中,其實能夠達到90%就非常了不起了,這件事情不至於致命,不像醫療和自動駕駛,所以我覺得它是非常貼近於教育行業的。

2、在整個教學的封閉場景中,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課外教育,一個教室的元素被傳感器收錄出來的時候,無論是聲音、語言、文字,都有機會抽離在一個所謂的收斂模型中,AI、底層的算法在行業裡已經非常公用了。但是教育行業在採集數據的複雜程度上面,相比其他行業有很多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

所以,AI+教育奇點臨近。

人工智能已經具有很高的行業成熟度,而“AI+教育”也正在成為教育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點。“教育場景的‘容錯性’和教育數據的‘可控性’,讓‘AI+教育’天然離教育更近。”白雲峰說,“人工智能能夠提升人效,重新定義人和機器的分工職責,在教育領域產生最大化的價值。”既能有很高的人效,同時又能關注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這是“AI+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在21世紀,到底用怎樣的能力武裝學生,從而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挑戰,成為教育行業乃至全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到底培養什麼樣的學生,能夠應對未來更好的社會變化和挑戰?

白雲峰表示,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面,好未來幹了兩件事情:一是不斷地發現和挖掘關於教育理念的底層研究,跟我們的專家和學者探討在K12教育領域當中,什麼樣的教育是應對未來的教育?在大量的樣本調查過程當中,發現了三個重要的支點來支撐一個學生學習的效果,這三個支點分別是:學習動力、學習環境、學習能力。我們發現,無論什麼樣的學生,他如果最後要形成一個好的學習效果,基本上是和這三個核心的支點相關的。

如果興趣是激發孩子最好創造力的導師、如果環境是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力是需要引導和構建的,那我們到底應該構建一個什麼樣能力,未來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孩子,去應對未來國際化的挑戰?

所以第二件事是,好未來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面,又沉澱了未來K12學生需要培養的六大能力:閱讀能力、溝通能力、探索能力、抽象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到底什麼是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教育?

這六大能力大家不會太陌生,在研究過程當中,我們將它作為指導我們教育和研發和底層系統開發的重要依據和支撐,依據這樣的底層邏輯,來研發我們的教研系統、教學過程、學反饋過程當中數據帶來的變化。

這重要的六個能力當中,有三個能力是跟我們的學習能力是有關係的:

閱讀力,向書本學習的能力;

溝通能力,人和人之間溝通的能力;

探究能力,從事物當中發現規律的能力。

如果我們把人的大腦形容成一個高智能的AI,其實對於一個人來說,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他未來應對這個社會的挑戰,無非取決於兩個核心的要素:

知識獲取能力;

計算能力。

中國在《21世紀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報告當中,也明確的談到,未來學生面向21世紀的時候,他所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感知力以及探究事物的能力。整個過程當中,他們說的理性思維、審美的情緒、批判和置疑的精神,都是未來AI置疑的時候,人區別於機器的最顯著特徵。

未來,教師會失業麼?

未來,老師會不會失業?

白雲峰表示,人工智能對於大組織而言,對於一家大的教育企業而言,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升人效,在於在教育這個領域當中重新定義人和機器的分工,並且發揮人的價值以及機器的價值。

“整個教育行業當中,其他公司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等領域正在做出努力,我為所有的創業者感到驕傲,是因為我們在教育這個行業,真的有機會比醫療行業、自動駕駛行業更有機會接近那個奇點,更有機會能夠讓教育發揮更大的效果,能夠培養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