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長城—民族的豐碑

散文:長城—民族的豐碑

長城—民族的豐碑

文\鍾百超

暑假到北京玩了幾天,然後又去了一趟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在北京,除了去圓明園、頤和園、北海公園、故宮、鳥巢等景點外,我們還特地去了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舉世聞名,即使沒有去過,多少也會有點印象:山與山之間用高高的城牆連接起來,城牆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非常堅固。每座山峰都有一個敵樓或烽火臺,互為犄角,互相守望。城牆上面是寬闊的人行道,中間還有若干敵樓,供士兵休息,兩邊是城垛,用來預防敵人,也便於射箭。遠遠看去,八達嶺長城雄偉壯觀,氣勢磅礴。

“不到長城非好漢”,僅憑這句話,許多男兒都會懷著滿腔熱血來到長城。再說,長城還是民族的象徵,站在長城上,多少會激發一些愛國熱情。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是好漢,也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許多人便慕名而來。不過,長城也不是男人的專利,許多女士,即使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也具有好漢本色,但一睹長城的風姿還是值得的。

長城,除了壯觀,就是人山人海。千千萬萬的人站在長城上,長城便增加了許多人氣。長城的氣勢,加上旺盛的人氣,便匯聚成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不是嗎,正是這股正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磨難,終究不倒,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儘管人多,走一步移動半步。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能來到長城,一睹其風采,還是很有意義的。其實,遊了長城,未必都能成為好漢。這僅僅是一種激勵而已,何必當真呢?不過,如果都成了好漢,或者成了女漢子,也未必不是長城的功勞。

長城作為防禦工事,在歷史上曾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屢屢入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於是只好採取防禦的辦法。但是,即使這樣堅固的城牆,還是抵擋不住外族的入侵。長城幾度淪陷,國土幾度被人蹂躪,國家也幾度易主。因此,長城作為象徵性的防禦工事,也只好徒喚奈何。

但是,正是長城,發揮了凝聚中華兒女的作用,飽經苦難,飽受外族入侵痛苦的中華兒女,在長城精神的鼓舞下,奮起反抗,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戰爭,最終挽回了民族尊嚴,贏得了獨立和自由,建立了新的政權。

因此,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長城由最初的防禦工事,逐漸演變成了我們這個多難民族堅強不屈的象徵。

如今,站在長城之上,面對綠水青山,怎能不懷想我們這個民族多難的歷史,又怎能不懷念那些為我們中華民族生存與獨立而犧牲的先烈呢。來到長城固然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好漢,但是,即使沒有能夠親眼看到長城,長城依然是我們中華兒女的豐碑。正是這座豐碑,我們便有了方向,有了力量,有了勇氣,有了精神。

散文:長城—民族的豐碑

彷彿是天意的安排,在北京玩了幾天後,我們來到了包頭。在尋找心中草原之旅中,在冥冥之中,我們非常意外地來到了固陽縣,並在意外之中看到了秦長城,使我們對長城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填補了許多有關長城的傳說。

秦長城是怎樣的呢?由於事前沒有作任何思想準備,我們對秦長城一點了解都沒有,但是,依據北京長城的印象,我們大概也能想象出秦長城的樣子,也許跟北京的長城沒有兩樣。

但是,果真到了秦長城,我們就感到非常驚訝。這秦長城非常另類,我們甚至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長城,或者是不是當年的建設者偷工減料把它建成這個樣子。所謂長城,就是用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的牆體而已,根本就不用灰漿加固粘合。既沒有敵樓,也沒有牆垛,也沒有看見烽火臺。牆的頂寬雖然也有一兩米多,但由於沒有用灰漿加固鋪平,到處凹凸不平,走在上面,總有一種搖搖晃晃的感覺,非常不穩固。不知道這樣的長城在當年是否能夠有效抵禦匈奴的入侵。不過,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再加上人為的破壞,如今看到的長城也許不是原貌。據介紹,固陽秦長城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將蒙恬率軍30萬為北抗匈奴而建築起來的。

雖然秦長城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雄偉壯觀,但是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還是值得我們敬仰的。站在城牆上,放眼北去,遙想當年鏖戰情景,又該是何等壯烈。長城邊上,我們還看到蒙恬將軍的全身雕像,他雙手拄劍,目光如炬,眼睛直視前方,神情淡定,又略帶自信的微笑,好像是剛剛打完勝仗,看著士兵們忙著打掃戰場一樣。

據說,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就在附近的秦長城。我看了有關介紹不禁一陣驚喜,原來孟姜女哭倒長城就發生在這裡。我們跟歷史走得這麼近,真是不可思議。儘管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地址有多種說法,但我更願意它發生在這裡,因為它離我們更近了。

穿越千年歷史,感受民族興衰。不同的格局,異樣的風采。長城,我們心中的豐碑,永遠不倒!

散文:長城—民族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