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幅圖,秒懂中國山水畫!


「 一.點景人物 」 【圖丨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中國的山水畫,除了瀑布和山水?還能有啥?什麼都看!不!見!不用擔心,拿起你的“XX牌”放大鏡看這裡!這幅畫裡,瀑布佔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而和畫息息相關的馱隊,卻小得像幾隻螞蟻!

【圖丨南宋 馬遠 《踏歌行》 踏歌中的農民】偌大的山水畫裡,也許你會被忽略掉的一群在踏歌的農民。中國古代畫家慣用的這種圖名不符的“伎倆”,是山水畫裡一大特色。這些在畫卷裡佔據小篇幅的人物統稱為:點景人物。點是點綴的意思,這裡的人物完全是山水畫的陪襯。

二. 「 一個支點撐起一幅山水畫」 【 圖丨清 王翬 《山窗讀書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幅《山窗讀書圖》,它將點景人物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不信,我們一起尋找一下畫裡讀書的人在哪???

【圖丨《山窗讀書圖》中幹筆、溼筆並用的繁密】這幅畫細密繁複的筆法刻畫,線條活而不亂。濃、淡墨色交疊皴擦,頗有層次感。畫家幹筆、溼筆並用,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繁密而驚豔。

你們說得讀書人在哪裡?來來來,看看誰的眼力更好,請於十秒內找到畫中讀書人!

【圖丨《山窗讀書圖》中讀書的人 】在畫幅的右下方藏著一個人在草堂裡讀書。當然小編是看不出是真讀書還是在打瞌睡。總之,畫家已經命名為“讀書圖”,姑且相信他。這個讀書場景在畫幅中所佔比例非常小,但卻昇華了“山窗讀書”的主題,畫家用真正的實力詮釋了什麼叫“一個支點就能撐起一幅山水畫。”

「 三.丈山 尺樹 寸馬 分人 」【圖丨左:《高士圖》 圖丨右:《稚川移居圖》】古人畫山水,講究“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所以在這種比例要求下,畫家們一般先畫蒼山,次畫溪流,三畫房舍亭閣,最後才在其中點綴出幾個米粒般大小的人物。

「四.以人物為主 」【圖丨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中國的山水畫越成熟,畫中的人物就越是簡單。比如最著名的這幅山水畫《洛神賦圖》裡,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也因為描繪得細緻,大家很容易知道畫裡哪個是曹植,哪個是洛神……

【圖丨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這個時候,山水只是作為背景存在。這與早期社會生產力十分相關,繪畫作為生存手段遠大於其他的存在方式,當時畫家描繪統治階級生活場景的作品佔多數,所以直接決定了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繪畫現狀。我們看到《洛神賦圖》裡山石都沒有什麼氣勢,直接用線條勾勒,可以說魏晉時期的山水畫是比較稚嫩的。

「四.人物縮小再縮小」【圖丨隋朝 展子虔 《遊春圖》】中國山水畫真正開始發生轉變是在隋唐,當時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政治格局也相對穩定。貴族們也開始花心思遊山玩水了,這時的畫,改為歌頌富足的貴族生活:有錢出去溜達了,好開心!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代表作為展子虔的《遊春圖》。畫裡大幅山水,人都得費盡心思找,還不一定找得全。

【圖丨南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局部】發展到五代,戰亂頻繁,盛世不在,眾多畫家逃到了山旮旯裡,去感受山水的大氣磅礴。等到宋朝建立後再出山,在淡泊無為的治國思想影響下,畫家們撒歡似的畫起了點景人物:秋林放牧、寒山獨釣、山道盤車……


「 五.以山水為主」【圖丨明 蔣嵩《漁舟讀書圖》中的漁夫】明清時期的山水畫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山水成為主體,而人物卻只是簡單幾筆勾勒。畫裡的人物也不是具體的洛神或者曹植,他們變成了一類人的代表:農夫牧童、遊者行人、文人雅等等。通過輪廓就也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這是畫家對人物的弱化處理,山水畫中點景人物也實現了由具象人物到特徵人物的轉變。

【圖丨清 石濤《山水圖》之八中飲酒的文人】樹下飲酒的文人、背柴的樵夫、垂釣的漁父,他們神態安然悠閒,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也是讓畫面充滿勃勃生機的一抹亮色。這大概是我們古代農業社會中獨有的人對自然親和、嚮往態度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