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一對戰國龍形玉佩)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西周晚期 至 春秋早期 的 青銅鸞鈴 。西周是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青銅冶鑄技術繼續發展,銅器的數量有較大的增長,但種類有一個較明顯的淘汰和更新過程。西周時期有許多鑄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傳世,且多有長篇銘文,它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的重要資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北宋 定窯 瓜式提樑壺 。注壺,作六稜圓瓜形矮圓壺身,頂面圓凹下,中間留有小圓口,口上覆以隆起如橋的葉狀泥片;小短流;提樑作十字形,兩側泥條搭接於前後向的提樑上,提樑與器身相接處貼飾瓜葉三片,葉呈菱形或三角形,各押印紋理,使提樑宛如瓜的藤蔓;矮圈足,足底緣無釉,露白胎;足內平底,底部蕩釉不勻整;器施牙白釉,釉色勻潤,外壁留有刷絲鏇痕及上釉時的工具遺痕;並見兩處褐色雜點。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金印花蓮塘雙魚菊瓣大盤。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佈局多采用纏枝、折枝等方法,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形態繁而不亂、佈局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另外,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印花紋飾,如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飛龍、孔雀等。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明思宗 朱由檢書 “九思”。朱由檢,即明思宗,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九思“,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記載著孔子“君子有九思”,具體指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清 白瓷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漢書·王莽傳》:“天下太平,五穀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意思。瓶與平同音。故吉祥圖案常畫象馱寶瓶,瓶中還插有花卉作裝飾。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清 乾隆 “三希文翰” 玉冊。該冊共四塊,呈長方形,第一塊為青玉,正面刻“三希文翰”四字篆書,兩側淺刻一條龍紋,下方刻波濤飾紋。背面刻三希法帖文字;第二塊為白玉;第三塊為青玉,兩塊正紋均刻三希法帖文字;第四塊為白玉,正面刻三希法帖文字,背面刻海水雲紋。四塊成一冊,精雕細刻而成三希帖全文,實為絕世珍器。三希帖是晉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西漢 高足玉杯。12.3X4.7釐米;這件娟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精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琢而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配以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條橫飾帶圍繞器表,飾帶中淺浮雕各式雲紋、四瓣葉紋等。杯體多處因接觸銅鏽而沁成藍綠色,其中以口緣處的沁色較為偏藍,這或是因為所接觸的銅器,是用藍銅礦中提煉出銅來鑄造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