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廣州”號護衛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該艦原為英國“城堡”級反潛護衛艦“納尼堡”號,1944年10月8日完工於皮克斯吉爾船廠,完工後交付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改名“鮑曼維爾”號,舷號K493。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2月15日該艦退役,9月5日售與輪船招商局,改名為“大純”。投入津滬航線後改名為“元培”。1949年該艦被國民黨海軍徵用搶運貴重物品到臺灣的過程中觸礁受損被棄置於金利源第三碼頭,上海解放後經上海市航業界職工聯合會組織人員搶救脫險,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加裝日製艦炮編入華東軍區海軍,劃為“護衛艦”。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長江草鞋峽江面,華東軍區海軍舉行成立一週年慶典暨軍艦命名授旗儀式。該艦被命名“廣州”號,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51年2月-3月期間,該艦進入江南造船廠換裝蘇制艦炮。作為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的主力艦艇,參加了1954年4月28日的菜花岐海戰,在戰鬥中該艦以130毫米主炮命中敵艦“太和”號右舷水線部位,致敵艦重創。但該艦作為旗艦在海戰中數次發錯電報,導致僚艦沒能及時搶佔最佳射擊陣位,抱憾錯失了擴大戰果的機會。

排 水 量:1077噸(標準)

主 尺 度:77米×11米×3米(長、寬、吃水)

航 速:16.5節

續 航 力:9500海里/10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艦炮2門,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射炮2門(來自租借法案援蘇物資庫存),蘇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2門,蘇制72-K型25毫米高射炮2門。

“開封”號護衛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開封”艦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花”級反潛護衛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葉草”號,1941年建成於弗萊明—弗格森造船公司。二次大戰結束後除役拆除武裝,在香港出售,被改造為商船“祥德”,1949年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轉購,1950年抵達大陸重新武裝成軍,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命名為“開封”。 4月28日的菜花岐海戰該艦參戰,憑藉遠程火力優勢擊傷敵艦“太和”艦。

排 水 量:1170噸(滿載)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三脹蒸汽機,2座鍋爐,2750馬力

航 速:16.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瑞金”號炮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瑞金”,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4年4月28日該艦與姊妹艦“興國”艦一起參加菜花岐海戰。首先與敵艦“太和”交火,將“太和”誘往“廣州”和“開封”的伏擊地點,但因該艦向旗艦廣州發送電報內容過長,導致譯電耗時過久,間接的喪失了戰鬥的突然性。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興國”號炮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達”,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興國”,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4年4月28日該艦與姊妹艦“瑞金”艦一起參加菜花岐海戰。首先與敵艦“太和”交火,將“太和”誘往“廣州”和“開封”的伏擊地點。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附錄1:參加菜花歧海戰的國民黨海軍軍艦

“逸仙”號大型炮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逸仙”艦為為南京國民政府發展海軍的“十年時期”向海軍江南造船所訂購的第一艘排水量超過千噸的“大艦”,也是時任江南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輕巡洋艦”。但以世界通行的“輕巡洋艦”界定標準只能算是一艘大型炮艦。1930年4月10日該艦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 1930年11月12日下水,1931年6月1日竣工,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別字命名為“逸仙”,列編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9月25日該艦被日機編隊炸傷擱淺於長江目魚沙江段棄艦,隨後被日本虜獲,1938年5月12日拖航至日本吳海軍工廠進行改造修復後充當江田島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使用,並以江田島附近的小島命名為“阿多田”號,度過了整整七年的敵營歲月。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該艦被盟軍總部勒令歸還中國海軍,1946年7月30日該艦修復完畢。同年8月20日,該艦駛離了日本吳港航向中國上海。8月25日該艦抵達上海,迴歸中國海軍作戰序列,並恢復原艦名“逸仙”,編入海防艦隊。1947年7月海防艦隊編制拆分,該艦列編海防第一艦隊第三分隊。1948年該艦被派往華北幫助撤運煙臺、秦皇島等地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被調入長江部署在江陰江段的長江防線,1949年4月21日江陰要塞宣佈戰場起義後,該艦和驅逐艦“信陽”號在當日夜晚拖帶25噸型炮艇“炮50”往上海方向突圍,最終成功逃到吳淞口,隨後該艦以艦炮火力參與阻擊進攻上海的解放軍,直到炮彈射盡被迫撤退。1950年6月1日該艦編入海軍第二艦隊,舷號78,並換裝美式艦炮,時常騷擾華東沿海漁場、抓捕大陸漁船,1953年5月8日該艦在浙江貓頭洋海域和華東海軍“開封”號護衛艦發生炮戰,該艦不敵“開封”號的遠程優勢火力撤退逃竄。1954年4月28日該艦參加菜花岐海戰,但屬於掩護艦艇,沒有和人民海軍軍艦發生直接炮戰。

排 水 量:1550噸

主 尺 度:82.29米×10.36米×3.77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3座桑尼羅夫特式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000馬力

航 速:19節

武 備:美製MK-12型127毫米艦炮2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若干,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若干。

“信陽”號驅逐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信陽”號原為日本海軍驅逐艦“初梅”號,屬於二戰末期應急建造的改丁型驅逐艦,1944年12月8日在日本舞鶴海軍工廠開工,1945年4月25日下水,6月18日竣工,日本戰敗後該艦於1947年被賠償給中國,7月6日在上海被移交給中國海軍,定名為“接2”,因艦齡短,艦況新,1948年3月1日該艦被安排重新武裝,4月16日,編制定在海防第二艦隊第四隊第八分隊,5月1日改名“信陽”。1948年該艦被調入長江,駐防江陰。1949年4月21日江陰要塞起義後,該艦和巡洋艦“逸仙”在21日夜一起向上海方向突圍,1950年2月1日該艦被編入海防第一艦隊,參加萬山群島海戰。6月27日被部署在三門島上的100毫米加農炮擊傷。1954年4月28日該艦參加菜花岐海戰,但屬於掩護艦艇,沒有和人民海軍軍艦發生直接炮戰。

排水量:1289噸

主尺度:98米×9.35米×3.37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機,2座ロ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9000馬力

航 速:27.8節

武 備:美製MK12型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博福斯MK-3型40毫米機關炮2門,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6門,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兩條,掃雷具1具。

“太和”號護航驅逐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太和”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整個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將271艘驅逐艦以下的二戰剩餘軍艦無償贈送給民國政府海軍),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托馬斯”號(DE102),1943年1月1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7月31日下水,11月21日竣工,1946年 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和”。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成為旗艦,艦種被定為護航驅逐艦,駐防上海參加防守上海的作戰。上海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撤往舟山定海,9月4日幫助撤運福建平潭島守軍,11月3日參加登步島反登陸作戰、為登步島守軍提供炮火支援,1950年4月19日調往海南島,加入第三艦隊,仍為旗艦。海南島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參加萬山群島海戰,被“解放”號炮艇突襲擊傷。1954年4月28日該艦參加菜花岐海戰,先後和“瑞金”、“興國”、“廣州”、“開封”交戰,被“廣州”和“開封”兩艦的重炮擊成重傷。

排 水 量:1620噸(滿載)

主 尺 度:93.26米×11米×3.2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節

續 航 力:10800海里/12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4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0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太康”號護航驅逐艦

狹路相逢——記菜花歧海戰中的人民海軍艦艇們

“太康”艦原屬美國埃瓦茨級護航驅逐艦威弗爾斯號,1942年10月17日在美國波士頓海軍造船廠開工,12月7日下水,1943年4月15日竣工。1945年8月28日,該艦被租借給中國國民黨海軍,9月12日中國海軍赴美受訓部隊接收了該艦,改名“太康”,1946年4月6日,該艦從關塔那摩啟程回國,7月21日到達南京下關江面,編入海防艦隊。同時根據1946年7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的《512號法案》,兩艦由租借正式改成贈送給中國國民黨海軍。該艦成軍後一直部署在青島,配合國民黨軍在華北和解放軍作戰,曾被指定為代表中國佔領軍常駐日本,但佔領軍任務因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而流產。1948年10月1日,該艦列編海防第一艦隊第一隊二分隊,遼瀋戰役後該艦曾前往葫蘆島幫助撤運從東北潰敗下來的國民黨軍隊。1949年1月21日,總統蔣介石被迫宣佈下野,該艦被安排為蔣介石的座艦將其送回奉化溪口,隨後停泊在浙江海域隨時聽候蔣介石調用,在此期間該艦長黎玉璽得到蔣介石的賞識,為今後平步青雲埋下伏筆。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該艦被調往馬祖,成為海防第二艦隊的旗艦。1950年該艦退往臺灣,6月1日列編第三艦隊第九分隊,定舷號21,負責臺灣海峽南側的巡防, 1954年4月28日該艦隨“太和”艦參加菜花岐海戰,先後和“瑞金”、“興國”、“廣州”、“開封”交戰,因解放軍艦艇集中攻擊“太和”艦而僥倖未受損傷。

排 水 量:1436噸

主 尺 度:88.21米×10.96米×3.07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動力公司GM1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5節

續 航 力:4150海里/12節

主要武備為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炮3門,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9門,24聯裝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附錄2:菜花歧海戰記錄

1954年4月,時值魚汛旺期,國民黨海軍在浙東的騷擾破壞更加頻繁,盤踞在舟山群島的國民黨殘餘軍隊加劇活動,經常派出艦艇:一是襲擊我軍護漁炮艇和漁船;二是到三門灣外貓頭洋漁場搶劫漁民的魚蝦;三 掠我漁船漁民;四 搶不到東西時就衝撞甚至炮擊漁船。危及漁民的生命阻礙漁業生產。同時,敵人也遭到了我軍打擊,從1954年3月18日起至5月20日,華東海軍在浙東沿海貓頭洋進行了一場護漁戰,先後出動6艘護衛艦、10艘炮艇和1個團的航空兵。4月20日,我8艘炮艇在小鵝冠海面擊傷其掃雷艦1艘。而自從1月4日海軍航空兵第2師進駐寧波後,我海軍中型軍艦作戰更趨積極,4月24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前伸至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由上海進至舟山,待命支援戰艦大隊;這些戰艦由海軍航空兵第6團擔任空中掩護。華東軍區海軍把護漁任務交給了第一次參加並指揮海戰的編隊指揮員馮尚賢所指揮的這些軍艦。

4月27日夜,“廣州”、“瑞金”、“開封”、“興國”4艦燈火在管制駛下離定海南下,進行護漁作戰,“廣州”、“開封”兩艦趁夜色在檀頭山北部拋錨待機。“瑞金”、“興國”兩艦按計劃,次日進至南田島菜花岐島以南7海里處巡邏,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隱蔽於檀頭山海面機動待機,待誘敵得手,出擊合圍。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因海軍航空兵殲擊機作戰空域受限,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

4月28日上午,“瑞金”、“興國”兩艦以090至270度航向巡邏誘敵,7時58分,在北澤海域位於菜花岐島方位174度、距離3.3海里,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衛艦位於小鵝冠山島正東11海里,航向北北東,航速18節,海上指揮觀察後認為這是難得的殲敵良機。8時24分,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衛艦方位150度、距離60鏈。“興國”艦航向060,航速10節。8時34分,對方距離45鏈,“太和”號提速,發信號命令“興國”艦停車,“興國”艦不予理睬,“太和”號首先發炮。8時35分,“瑞金”、“興國”艦還擊。雙方火力不相上下,都是美造76.2毫米口徑艦炮。當年,美國作為軍火輸出國,將這種型號的炮賣給國民黨,同時租借給參戰國蘇聯。1950年,蘇聯又將該種火炮轉賣給中國海軍,於是就出現了同是中國人,用同一種型號美國炮作戰的場面。我艦邊戰邊誘敵北上。

8時45分,“瑞金”、“興國”兩艦位於菜花岐島方位067度,距離對方艦4.8海里。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衛艦棄戰駛向漁山列島。“瑞金”艦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由於電報字數多、譯報速度慢,報文費時35分鐘以後才到達編隊指揮員馮尚賢手中。馮尚賢看到“瑞金”號發現敵艦的特急電報,命令“瑞金”、“興國”兩艦繼續誘敵北上,同時命令“廣州”、“開封”兩艦起錨接敵。這時國軍“太和”號已經調頭向漁山方向駛去,與國軍“信陽”號驅逐艦、“太康”號護衛艦和1艘“永”字號掃雷艦會合,我編隊失去了圍殲敵單艦的良機。當我“廣州”、“開封”兩艦趕到泥螺礁正南1.2海里時已是9時36分,早失去戰機。11時,“瑞金”、“興國”兩艦在小鵝冠以東海域,於菜花岐島方位88度,距離3.8海里處,發現了上述那支國民黨海軍艦隊,敵“信陽”號驅逐艦率領“太”字號護衛艦兩艘、“永”字號一艘位於小鵝冠山島正東14海里處,航向026度,航速19節。敵艦同時亦發現我艦兩艦,於11時11分,成單縱隊向我兩艦駛來。11時28分,“瑞金”、“興國”艦位於方位148度處,距離敵艦隊68鏈。敵方軍艦編隊會合國民黨海軍“逸仙”號,繼續成單縱隊駛來。“廣州”、“開封”雙艦於11時45分位於菜花岐23度,距離4.1海里,航速12節接敵。11時55分,國軍“信陽”號上127毫米主炮開始向我“瑞金”、“興國”兩艦射擊,海戰開始。“瑞金”、“興國”兩艦立即用76.2毫米主炮還擊。我編隊指揮員馮尚賢命令兩艦轉向070度,以便與敵艦保持同航向,但兩艦仍以026度航行,執行命令遲緩。11時59分,“廣州”、“開封”戰鬥航向195度,航速12節,馮尚賢命令“瑞金”、“興國”艦打擊敵2號艦,但關鍵時刻旗艦“廣州”艦發錯信號,錯成為“打敵1號艦”,“興國”艦在距離敵1號艦60鏈距離上僅發射炮彈6發。12時,“廣州”、“開封”從泥螺礁出擊,當形成兩舷夾擊敵編隊態勢時,距離69鏈,我編隊指揮員馮尚賢立即下令,集中火力對敵艦編隊1號艦集中射擊。密集的炮火頓時射向國軍軍艦,直接命中國民黨軍“太和”號軍艦右舷,在水線以上炸開一個大洞。國民黨軍艦沒料到我艦隊炮火如此猛烈,在領教了蘇制130重炮的威力後,國軍艦隊立即向南轉向,採用機動曲折航行向外海撤離。這時候應該隨敵轉向進行同航向射擊,但我編隊仍採用了與敵艦反航向運動,致使雙方距離迅速拉大。

編隊指揮員馮尚賢同時命令“瑞金”、“興國”兩艦為與敵艦保持同航向,轉向以090度以打擊敵2號艦,但旗艦“廣州”號再次錯發信號為“打敵1號艦”。而兩艦行動再次遲緩,“興國”轉向後只來得及發射了6發炮彈,敵艦早已逃離射程;而“瑞金”號始終沒有轉向,一直向後撤,一炮未放。12時18分,雙方距離85鏈,“廣州”、“開封”兩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接近。12時33分,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航向050度,“廣州”、“開封”艦再次開火,對方調轉航向090度,加速規避。12時41分停止射擊,戰鬥結束。“瑞金”、“興國”兩艦繼續留在海面巡邏,“廣州”、“開封”兩艦返回南韭山錨地。清點戰果,我艦隊發射130毫米炮彈88發、100毫米炮彈26發、76.2毫米炮彈142發,共命中9發,命中率3.515%,我人員無傷亡。後有情報提供,參戰的兩艘國民黨軍“太”字號護衛艦是“太康”、“ 太和”兩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